文本背后(第1/1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看到由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张爱玲的《张看》,于是再度想到这个女人。张爱玲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小说家,但作为一个精神不朽的女人,她的人生到底是不幸的。尤其晚年的凄怆,想来更是令人惶惶。但张爱玲就是这样完成了自己,她的毕生在上海就仿佛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无尽的岁月,客居美国的她显得默默无闻甚至行为诡异,她试图再创辉煌,但已经长风散尽,她来此世间大概就是为上海而爱而恨的。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书。她的小说文章,以及她的家事生平。慢慢地对这位四十年代的上海奇女子有了更为透彻的一些了悟。惊异于她人生的意气和抱负,特别是“出名要趁早啊”那样的纯朴宣言,让人真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身上那种种毫不隐讳的大气磅礴。而不久前又收到老友凯雄寄来的那本《张看》,更是爱不释手,因为是张爱玲,还因为这本书的印刷无比精美。其中的一些散文篇什,我虽已曾在其他版本中读过,但这本《张看》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
的一本张爱玲散文结集。其中诸如《张爱玲语录》等很多文章均为首次与大陆读者见面,所以更觉得精美的《张看》是值得珍藏的。
其中《忆》是张爱玲的绝笔,读来令人惆怅。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所忆所念依旧是50年前在《西风》杂志获奖的事情。你看,还是上海。可惜她再没有回来过,这应该也是人生的一重大悲哀吧。
张爱玲的之所以成为一个小说家,从天性上说首先得益于她的聪明绝顶。于是她的小说将所有她能想得出的琐细的智慧汇集起来,就成为了那些对他人有了深深震撼的故事。
而《张看》中的那些散文和随笔,是另一种笔调的智慧,那便是她的认真的思考了。所谓“忽然觉得有些话要说”,于是说了,就成为了小说文本背后的那个文本,更老实和更真实的那些。诸如她写作的起因,人物的原型,她想要表达的意思,她追求的效果,以及她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不够完美,等等。这些无疑在她的小说中是看不到的,但是读了另一种文本,你就能对张爱玲以及她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有点像法国作家杜拉的那本《物质生活》,用一种文本注释着另一种文本,你便可以在蛛丝马迹中了解这位作家几乎全部的人生轨迹,尽管很多是极为隐秘的。
将这些散落于《张看》中不同文章里的思想汇集起来,我们发现在小说中如此感性的张爱玲,并不是仅凭着天性信马由缰,而是有着清晰的思考和明确的创作主张的。而她的那些理念在她所特定的那个时期,也是不同于任何文学流派的。其实这才是她更令人钦佩的地方,因为她有着自己的标新立异的创作原则。而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她在不同的文章中所反复提到的那个关于“参差”的理论。张爱玲说,她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她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写法,因为她觉得极端病态和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疯狂是疯狂,但终究还是有分寸的。于是在这样的写作态度中,我们了悟了她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总是那么斑驳而复杂,没有完全的好,也没有彻底的坏。无论在谁的身上,都有那么一点点好,一点点恶,而无论善恶,也都是有着无奈的背景的。对于张爱玲来说,这才是用她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的真实。应当说这种人生的真实才是张爱玲追求的真正结果。她不愿把那种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而是参差的反差,写出虚伪中的真实,或者浮华中的素朴。也因此她的小说总是模糊的,不会有分明的主题。因为她的人物从来就不是分明的,而生活本身也从不曾泾渭分明过。
这种参差的人生关照大概也影响了张爱玲看待事物的眼光。事实上张爱玲的小说理论也就是她人生的态度。譬如现实中被张爱玲爱着的那个男人胡兰成。他们在短暂的婚姻之间大概是有爱的,但很快胡兰成就开始欺骗那个少年得志且心志很高的张爱玲了。于是就是在他作为汉奸的逃亡时期,也还是不断拈花惹草,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着痴痴等待着他的张爱玲。而以如此聪明、早已透彻了人生的张爱玲,怎么能看不出胡兰成的卑鄙呢?但是她还是不顾危险地去探望了这个早已和另外女人同居的丈夫,并竭尽全力用稿酬接济他。恐怕这就是参差的结果,她始终没有把胡兰成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敌人。
然后便是张爱玲关于个性的张扬与稳定的辨析。她说她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人生安稳的一面才具有永恒的意味,因为安稳所带来的是人生的和谐。飞扬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安稳。虽然这安稳常常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被破坏,但仍是永恒的。
于是本不安稳的张爱玲便开始在她的小说中追求安稳。
她不写那种纪念碑式的作品,而只写些男女间的“杯水风波”。而这些男女通常也少有那种个性的张扬,他们大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不是英雄,但却是时代的负荷者。虽不彻底,但却究竟认真地活过,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没有悲壮,而只有琐细的苍凉。张爱玲认为这些不彻底的人物所组成的社会和人生,才是更近真实的,才是她真正的文学理想。
而这些都是我们从《张看》中得到的。那是她自己在明明白白地分析她小说中的追求,以及她创作中所有的得与失。
生活中的张爱玲就远没有如此明白了。其实她就是那个参差的人物。她率性、明朗,敢爱敢恨,但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又是极为收敛克制,通达而至中庸,甚至是隐忍的,让人们总是觉得出乎意料,又时时判若两人。她一生用率性去爱过两个男人,这两个男人都让她看到了那种虚伪中的真实,和浮华中的素朴。无论是胡兰成还是美国作家赖雅。她在勇敢地获得了这份爱情之后,又都以一种极为克制的态度去费力坚守。这两个男人行踪不定的漂泊人生,让张爱玲先就为此付出了很多;而他们在经济上的窘迫,又让张爱玲为支撑这窘迫而艰苦写作,以至于殚精竭虑,疲惫不堪。不说和胡兰成的了断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一种永远的疼痛,单单是被这个男人的汉奸身份所累,就殃及了她的名声、金钱,乃至于创作的热情。后来的赖雅亦是如此,原本在美国就没有保障的张爱玲,却偏偏要嫁给一个大她几十岁且居无定所、债务缠身的男人。但是透彻的张爱玲竟然也承受了这一切,在和赖雅长达11年的婚姻中,伴随着无望爱情和艰难生活的,是她艰辛地去写那些她本不想写的东西……如此,张爱玲以一个女人的坚韧维持着生活中的真实,于是无形中她便成为了她的小说,成为了文本背后的那个真实无比的故事。其实这才是她用生命演绎的人物,尽管没有了辉煌,她也绝不是英雄,但她却是生活中真正的负荷者。
结局是像她小说中的很多角色一样,终于在参差和安稳以及她所谓的和谐中,走完了一个聪明女人一生的路。
《名家散文集赵玫散文集: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文本背后(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