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第1/1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而著名?还是因为它的建筑本身?
一定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在西方建筑史上,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也是哥特时期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后来成为了欧洲很多教堂的范本。
而我却是从雨果那里,知道了这座悲伤的圣母院。那是一个关于宗教、爱情,以及善与恶的故事。雨果把它创造了出来,便成为了文学中的永恒。所以我宁可认为是雨果创造了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给了我们他心目中的那个教堂的样子。还有敲钟人。
书上说,哥特式建筑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十二到十五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无论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
记得第一次读到“宿命”这个词汇,就是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我被这两个字深深震撼。但是却不懂宿命的真正含意是什么。宿命究竟意味了什么?命运是可以挣脱的吗?或者,命运是自己能掌握的吗?
书上说,十二世纪以后欧洲宗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于是,被笼罩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的人们,虔诚地祈祷,并迫切希望着能与天上的神灵更接近。于是那些善解人意的法国建筑师们,便适时地也是媚俗地,找到了那种符合宗教精神的建筑方式。那就是在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加高耸入云的结构,以满足人们缩短与上帝距离的需求。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开始的部分说,许多年前,当本书的作者造访——或者说得恰当一点,当他研究圣母院的时候,他在两座塔楼之一的暗角上,发现了这个用手刻到墙上的字:‘AN’AГKN(希腊文,意为命运或者定命、命数)。
哥特式建筑体现了技术与神学以及美学的最完美结合。整座建筑几乎不用墙壁,骨架立面之间是一个个又高又大的窗子,众多带有密肋的拱顶、尖卷、飞扶壁和巨大的窗孔构成一个庞大而轻捷的有机体,形成教堂的轻捷与高耸。这是建筑学中的一种怎样的人文学的探索。
雨果说,这些因剥蚀而变黑了的、深深刻在石头上的大写的希腊字,那么粗率的形式和姿态,我们不知道是代表什么,好像是为了叫人明白那是一个中世纪的人写在那儿的,特别是这些字所封锁着的悲哀与不幸的意义,很快地激动了作者。
哥特式建筑的内部空间高旷而明亮,窗户的玻璃全用贵重的彩色颜料装饰而成。这种彩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追求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进来的那种奇光异彩的效果,让虔诚的教徒们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对天国无限向往的宗教心理。
雨果接着说,人要在怎样的时刻,才会去乞求命运?才非要把这罪恶或不幸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塔楼之后,才肯离开人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经历了差不多两百年的续建之后,才最终全部完工。圣母院不仅古老神圣,而且还是英雄拿破仑登基加冕的场所。这座教堂曾历经磨难,多次险些被夷为平地或被大火焚毁。但却最终都化险为夷,巴黎人说那是圣母的庇护。
雨果在他的前言中反复提到不幸,而那些不幸又总是和罪恶连在一起。这个不幸和罪恶的所指,应当就是那个克罗德副主教。这个主教该是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统治下煎熬着的一个男人。他身为神职人员,将灵魂和肉体都供奉于神圣的祭坛;而作为有着人类物质欲望的男人,又对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满怀了爱情。于是他身处两难,既不能违背宗教,又不愿抛弃爱情。如此扭曲的人生刚好被雨果所洞察,于是他写下了不朽的《巴黎圣母院》,以作为对中世纪宗教非人性的深刻批判。雨果说,人不能为自己而生存,该是多大的痛苦。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美丽的西岱岛上。这是塞纳河上最大的一个岛屿。自公元三世纪开始,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共生活的中心。这里也是法国最早的宗教活动的中心,人们在此修建教堂和法院。后来的众多桥梁又将西岱岛和塞纳河两岸连接起来,然后是一条条道路沿着河岸伸展开去。
在《巴黎圣母院》中,无疑是克罗德副主教代表了“宿命”的全部含义,这是我们在小说中所朦胧看到的。只是我们没有可能也像当年的雨果那样爬上圣母院的塔楼,去寻找刻写在塔楼暗角上的那个大写的希腊字母。但是雨果还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命运,而命运之于一个人的生存又意味了什么。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中也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家族女人的命运的让人不能不相信“宿命”。那是像哥特式教堂一样神秘的一种上帝的安排。
想着那个不幸的教堂中的男人,为他悲哀。但又想,那么你呢?你自己?或者你们这些陷在“宿命”之中却又毫无知觉的芸芸众生?尽管你能够远离宗教远离中世纪的蒙昧,但是你就可以为自己而生存吗?你以为你主宰了你自己,主宰了你的爱和你的恨,但你为什么还是不能够成为你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呢?
或者深夜中的巴黎圣母院更让人迷恋。因为很冷,便渴望着某种宗教的光芒。我一直觉得人可以没有宗教,但是不能够没有宗教感。宗教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那会让你永不放弃自己,让你有忏悔之心,甚至有罪恶感,有一种神圣的精神需求。
也是雨果让我终于认识到,其实人是很难成为他自己的。即或是,即或你的心是属于你的,但你的灵魂、你的血脉也不是你能支配的。你以为是你自己走出的人生的每一个脚步,其实都是别人事先为你安排的。所以你只能茫然前行,哪怕前边是陷阱,你也终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跟着那命运,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
第二天清晨下起了雨,而到巴黎圣母院的行程就被安排在了阴冷的雨中。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来到欧洲,凡是我们要去参观教堂的时候,都会在这种凄迷的天气中。那大概也是上天的安排,是那种所谓的“宿命”吧。阴雨会让人陡生忧郁,在慕尼黑参观圣母院的时候黑云压境;在科隆参观大教堂的时候更是顷刻之间大雨倾盆;而巴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下起了雨,雨虽然不大,但却绵绵密密,足以让人没了心情。而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次离开教堂那样的地方之后,又会陡然地阳光灿烂。难道教堂就是让人忧郁悲伤的地方吗?
当你真的来到了圣母院前,当你终于得以那么近地观望着她,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没有了神圣感,甚至也没有了雨果所给予你的那种令人震撼的暗示。以至于连夜游塞纳河的那种期望都无影无踪,也没有了此前几次远远看到圣母院时的那种由衷的感动。
而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你就站在她的正前方,看着她的塔楼,她的尖顶,她的雕塑,和她的那么美丽的花窗。这就是你很多年来一直想来的地方,你梦中的地方,这就是你心中那真实的神圣,你不敢接近的,你认为那是个祭坛的地方……但这确实就是巴黎圣母院。
很多人站在教堂前的一块铜牌前,据说这里就是那个法国古老王朝时期所有公路的起点。后来不知道什么人又将这块牌子赋予了更为美好的含义,说你只要绕着铜牌转上一圈,就能有机会尽快回到巴黎来。于是女儿去转了这一圈,因为她想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交流到法国来学习艺术。她觉得要想学好艺术史,不到法国是不完美的。当然还有罗马。
我们在不同的方位观看着这座建筑。这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忘记了雨果,甚至忘记了宗教,而只把这座教堂当作了真正的哥特式建筑来欣赏了。
很多的游人。这是最可悲的。在雨水中挤来挤去,拥挤着走向虔诚。
我在巴黎圣母院拍下的照片依次是——左岸的圣母院;零公里前;教堂对面那些棕黄色的树叶,依然是夏天,而夏天的凋落令人感伤;教堂正面的塔楼和花窗,因为太近所以拍不到圣母院的全景;远景是那种纵深的灰暗;教堂门楣上的雕塑,因光线晦涩而十分模糊;教堂内最著名的花窗,那彩色的玻璃;教堂中央的那座主题雕塑,圣母的双手无奈地摊开着,她怀中躺倒的是死去的基督,而带着翅膀的天使在哭泣;然后是用于忏悔的木制小屋,忏悔者和神父谁也看不见谁;教堂后寂静的小街,唯有这里是安静的;无数繁复的尖顶;圣母抱着婴儿基督的石雕,那时候母亲脸上的神情是幸福的;幸福中的女人怎么会预测到儿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呢;教堂背后的约翰二十三世的小花园,花园中心纪念碑式的尖塔;那是一个新哥特式的美丽喷泉,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圣母院……
离开圣母院之后我们急于要做的事情,就是跑进圣母院侧面的那些礼品店,购买各种各样的纪念品、书籍和明信片。这是我一直认为非常必要的一个旅游的程序,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穷尽它。你可以听导游的介绍,可以拍摄下各种照片,但是你却不可能真正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特别需要书籍。而就是这一类导游书籍事实上也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要写下我现在所写的这些文字,身边就不仅要有我自己拍下的那些照片,那些当时购买的书籍和明信片,还要有欧洲史、欧洲建筑史、世界通史、世界地图和我每天记下的笔记,以及我回来后所做的那些详细的追忆……离开圣母院后天空果然就明朗了起来。浓浓的乌云正一丝一缕地慢慢散去,而蓝天也一片一片地顽强挣扎了出来。最后终于漫天的碧蓝,只有几抹翻卷的白云,像羽毛一样轻轻地飘着,飘向巴黎的尽头。
在圣母院,我和女儿每人买了一支蜡烛,用最虔诚的心灵祈祷……没有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我就不会知道巴黎圣母院。
不知道世间有一座叫圣母院的教堂,我也不会愿望着有一天能来巴黎。
所以最终还是要感谢雨果,因为是雨果为我们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也是雨果让她真正永恒的。
《名家散文集赵玫散文集: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