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杂感再听蒲松龄狼一课(第1/1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当年做新老师——工龄五年以内——时上这节课,视角狭窄到什么地步呢?只盯着实词翻译,明确句式,划分小说情节,分析屠夫与狼的情节,感悟小说主旨。到今天,真正再坐下来当一个学生——这是我到现在听课都保持的一种状态,我认为要想做好老师,得先会做学生——听这节课,则感悟全然不同矣。
(一)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
这一篇小说是在人与自然一单元中的,这一单元里有郑振铎先生对于《猫》的愧疚。
作为小说,我认为人物是一定要回归环境和情节的,这篇小说中的屠夫,可是被两匹狼在夜晚尾随围攻——围攻可能是后来才发现的——啊。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狗追过或者咬过,在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说书先生嘴里“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的意思,那种恐惧岂是“惧”字能概括和形容的?
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将屠户和两匹狼思考为两条生命,要么你死要么我亡。而这种危险又是不平等的,狼是主动方,略具优势——有伙伴,有尖利牙齿,不恐惧等等,屠户是被动方,具有劣势——这是生理上的劣势,跑不过,徒手打不过。但是人最可贵的是能思考,能使用工具。
于是形成了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窘境,此处背靠柴垛手持屠刀让自己有了可以一拼的能力。
这个时候,他们的冷静也好,狡猾也好,在生死面前,还重要么?我不知道,我思考不了,因为我永远也不可能在这种境地,我也没有资格替屠夫发言,更不能替有着智慧的狼发言。
我想起了罗翔夺眼球的话“我快饿死了,遇到了一支大熊猫……”
(二)蒲松龄的智慧
我想引一下蒲松龄的《狼》(二则)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第二则: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显然蒲先生本义是批狼的。
而且议论的句子“可笑矣”“止增笑耳”多么赤裸地批判啊。
但是蒲先生说的是狼的事儿吗?郭沫若可是说蒲先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啊。
(三)情境教学
《而立师道》师道杂感再听蒲松龄狼一课(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