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南北各成朝 一代雄主拓跋珪是怎样死的(第3/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北魏强大之后,他们马上倒向了北魏,当年胡夏国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定被北魏打败,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被吐谷浑的头领慕容慕璝(gui)抓住,捆成粽子,送给北魏的。对于这样一个又听话,又老实,还地处偏远与世无争的家伙,拓跋焘也没有兴趣去讨伐人家,他的地盘已经足够大了。
顺便说一句,吐谷浑这个左右逢源的法门,确实保证了长命百岁,后来它又归顺了唐朝,一直到了公元663年,才被迅猛崛起的,人狠话不多的西藏吐蕃哥一顿乱拳,打得吐血而亡,这是后话了。
就这样,公元439年,北方中原地区重新归于统一,新的王者名字叫北魏,五胡十六国时代彻底结束,中国北方进入了北朝时代,和长江以南,刘裕建立的刘宋南朝遥相呼应,从这一年开始,南北对峙的局面持续了170多年,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就称为南北朝。
四、不汉化的政权就不能持久?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眼,从匈奴人刘渊在公元304年建立前赵算起,五胡十六国时代大概持续了136年,在这期间,中国北方那是被祸害得极其悲惨,往往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狠角色拉出一支军队就建立一个国家,然后封侯拜相,横征暴敛,一脸懵逼的穷苦百姓刚刚把财物交出去,还没搞明白这皇帝姓啥叫啥,是公是母,政权已经烟消云散,下一个,或者几个更凶狠的帝国又建立起来。
那么,为什么这些政权都不能长久?对这个问题,你要是纠结于具体原因,那就多了去了,比如说后赵的石勒不会教育后代,自己一蹬腿,儿子们不是为了皇位打得头破血流,就是继任者穷奢极欲,自毁长城;再比如说前秦的苻坚不听死人王猛的话,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最终一场小小的失败就导致政权土崩瓦解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的格局再大一点儿,舍弃这些具体原因,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五胡政权的稳定和他们能达到的高度,其实和他们汉化的程度是有关系的。
汉化就是汉族化,汉人化,也就是向中原的汉人学习,融入对方。你可能会问了,为啥不汉化的政权就不能长久?这事儿吧,如果究其根本,那就是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也就是吃饭问题。
五胡这帮家伙,原来就是一群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别管是放羊,还是放牛,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能养活的人很有限,往往是一大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仅仅分布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三四家人。现在来到中原,抬头一看,好家伙,一个村子里密密麻麻地住着几百上千口子,你说咱们还按照草原上放牧那样的方式管理百姓,养活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别说中原老百姓根本就不会放牧
()
,就算人人都是草原小姐妹,全都是放羊的高手,你又到哪里能找到可以养活上千万人口的草原?
那怎么办?很自然地,要想统治中原这些老百姓,让他们吃饱饭,不造反,只能按照汉族传统,走农耕文明之路,也就是种地。马克思他老人家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上层建筑,老百姓用农耕文明才能养活自己,那就逼着统治阶级要按照农耕文明的模式来治理国家,所以,五胡的统治者们无论多么牛掰,想要享受中原的花花世界,他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向农耕文明演变,两个字,汉化。
实际上,很多五胡的天王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前面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石勒苻坚这些人对于汉民族的学问和知识是如何地崇拜,什么「一月而三临太学」,修家谱,修祠堂等等,不可谓不虔诚,但若是论汉化最彻底的,无疑是这个又一次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
北魏的汉化努力其实和其他政权一样,都是一进入中原就开始了。创始人拓跋珪在汉人崔宏的鼓吹之下,一上台就解散了按血缘关系划分的鲜卑拓跋各部落,强迫大家按照居住地重新编排归属,这叫编户齐民,想当年商鞅同学就是搞这一套起家的,是农耕文明的基础。
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即位之后,北魏就开始「祀孔子于国学,以颜渊配」,也就是在首都平城附近建造大学,给孔子他老人家建庙立像,并且把他的大弟子颜回也拉进来陪着孔老二享受香火。我们也不能小看了这件事,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这是第一座在山东曲阜之外的孔子庙,偏偏还是由当时最大的文盲,连文字都没有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等到了拓跋焘上台,除了继续尊师重教,他又开始在政治上依赖汉人,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少数民族兄弟们,他的策略是好吃好喝地养起来,豪宅,美女,爵位要啥有啥,就是不给你实权,反而李顺、崔浩、李孝伯这些汉人先后掌握朝廷大权。
公元431年,拓跋焘更是凭借着同年打败了刘宋的威势,一次性地把关东地区的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名门望族的几百名汉族知识分子,强行迁移到平城,让他们当官。
你要是说,这是好事啊,那我就要告诉你了,还真不一定,因为北魏当时的官员是没有工资的。当官应该享受俸禄,由政府发工资,这是汉族人早就有的概念,在秦朝时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可北魏这群大老粗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政府不发,官员也不要。你要是问,那一家老小可咋生活?这帮鲜卑人会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你,然后反问一句,难道你出门不抢劫?
是的,一直到后来的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所有官员都是依赖抢劫、贪污和皇帝随意性的赏赐来获取财富,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浮动工资,就看拳头硬不硬。
不过虽然当官没有薪水,但至少是有了出去抢薪水的权力,而且是法定抢劫的权力。这样一来,拓跋焘如此重用汉人,给他们权力,就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发展到最后,就导致了北魏最大的「国史案」。
事情是这样的,在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讨,统一北方的进程里,有一个人很重要,他就是崔浩。这个崔浩是个汉人,出身于关东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年少时据说是贼拉地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子百家,无一不精,长大之后,也没让人失望,拓跋焘多次公开说道:「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意思是我拓跋焘打的这些胜仗,都是这个崔先生引导的。他还对群臣说,凡军国大计,你们不知道咋办的,就去问问人家崔浩,整明白了再去做事。
到了公元439年,就是北方统一这一年,志得意满的拓跋焘决定给崔浩同学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修撰北魏自己的历史,简称国史,而且专门叮嘱他说「务从实录」,您一定要说实话,说真话。
坦白地讲,这一次还真不是拓跋焘特别看重汉人,他倒是也想把这事儿交给自己的族人鲜卑人,可惜的是,鲜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几乎所有鲜卑贵族的写作技能,和汉人的儒家知识分子比起来,都只能算文盲。交给那群人,整出来的玩意儿就不是流芳百世了,很可能让人笑掉大牙。
接到命令之后,崔浩带着人兢兢业业地奋斗了近十年,终于弄出了一套翔实而且没有虚假的北魏历史。他是相当地自豪和骄傲,人这种动物,只要心里一飘飘然就容易出事,在别人的忽悠之下,崔浩脑袋一发热,就把刚刚写成的这套国史和自己写的《五经》注解刻在石碑上,立在广场正中,让老百姓随意观看,那心情,估计和我枫落白衣一样,等着人家给他点个赞或者一段好评。
那么,崔浩等来了好评和点赞吗?备案号:YXX1zwdoyGOTM9NMGRHAQy4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三国风云与魏晋南北朝》第 17 节 南北各成朝 一代雄主拓跋珪是怎样死的(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