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开元四宰相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只有两个半(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上一集讲到李隆基继承皇位之后,以雷霆手段拍死了他姑姑太平公主集团,随后他爹睿宗李旦被迫交出全部权力,也正是这位被后世称为唐玄宗或者唐明皇的大唐第九位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打造了一个被史学家传颂至今的「开元盛世」。
所谓开元,是李隆基获得最高权力之后使用的一个长达30年之久的年号,但是我个人觉得,广义上的开元盛世应该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包括进来。
一、李隆基创盛世是因为命好?
在继续讲述这段故事之前,我们先来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社会可以被称为盛世?
我在前面说了老百姓心中的幸福生活标准,那就是吃饱穿暖,人身安全,相对的公平和合理的上升渠道,满足了这四个条件的,我们一般称为治世,比如说「文景之治」「永嘉之治」等等,但盛世就不能仅仅满足这些条件了。在我看来,比起治世,它至少还要多出三点:其一,科技、经济、军事全面领先于当时的国际社会;其二,文化和思想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最后,老百姓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被称为盛世。
以上面的标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两个半,一个是在「文景之治」基础上的汉武和昭宣盛世,第二个就是基于「贞观之治」的「开元盛世」,最后一个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康乾盛世」。不过我认为「康乾盛世」应该只算半个,原因是乾隆这老小子搞的文字狱实在是有损盛世的名声,这个到时候我们再讲。笼统地说,三大盛世都持续了将近130年,其中鼎盛时期差不多都有六七十年。
那么,唐玄宗李隆基是怎么样让大唐实现了盛世呢?主要就两点:第一,他命好;第二,他知人善任。
先说他命好,大唐从公元618年开始,经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四代领导人近百年的励精图治,到了李隆基上台的公元712年,社会财富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李隆基这小子已经站在了一群巨人的肩膀上。你要是问,那汉武帝也是站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肩膀上,为啥我们不说他命好?原因很简单,李隆基没有汉武帝刘彻当年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那就是外部的边患和内部的豪强。
开元盛世(任西宁绘,图源网络)
汉武帝那时候,匈奴可以说是虎视眈眈,一个不留神,老刘家的大汉就有可能变成匈奴的牧场,但人家李隆基命好,他的曾祖李世民和爷爷李治已经把边患问题给他解决得差不多了。
至于说内部的豪强,汉朝「文景之治」和唐朝「贞观之治」这种社会高速发展,财富快速积累的过程,必然造就一大批地主土豪,或者说资本家,他们是社会从贫穷到富裕发展之中的必然产物,和制度政策的关系不大。这些人有钱倒是没什么,甚至也是大家希望的结果,可麻烦的是,这些人必然形成多个利益集团,向上,试图把持国家政权,从而给自己这批人创造更大的财富;向下,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占百姓利益,根本不会考虑什么共同富裕,集体脱贫,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手治理了。
汉武帝当年和桑弘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让这些家伙服服帖帖,而且还没有消灭,后来的王莽改制归根结底,也还是栽在了这群人手里。
幸运的是,咱们的李隆基有一个好奶奶叫武则天,这老太太为了自己上位合法合理,抡起拐杖对着各种利益集团和权贵阶层就是一顿横扫,比当年的灭绝师太还狠,再加上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一番折腾,到了李隆基上位,除了朝堂之上有点乱,大唐王朝的外部边患和内部豪强基本都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说他命好。
不过即便命再好,如果李隆基是一个像他爹李旦那样软弱的君主,或者像隋炀帝杨广那样急功近利的败家仔,「开元盛世」也不会发生。所幸的是,李隆基不仅没有那两位的毛病,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在他上台之后的前三十年,先后有十多位知识分子被他看中,当上了帝国的宰相,这里面最出名的有四位,那就是姚崇、宋璟、张悦和张九龄。
二、「姚崇十策」
姚崇本来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当年首相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逼着武则天下台,这哥们也是参与者之一,可是当他看见武则天老太太凄凄惨惨地搬到上阳宫居住时,他居然痛哭流涕,哭出了声。包括张柬之一众大臣在内的人都很惊奇,说哥们,今儿难道不是好日子吗?李唐皇族终于复位了,你哭啥啊?他的回答是,「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我伺候这老太太时间长了,现在突然辞别,忍不住哭两声,也是臣子应该有的节操。大伙儿听了这话,都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他,结果自然是很不好,没过多久,姚崇就被排挤到地方去当刺史了。等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爹继位之后,他又回来当了一段宰相了,可惜的是,又因为和李隆基走的太近,得罪了太平公主,再一次被贬到地方当刺史。
李隆基即位之后,虽说没有大的外患和内忧,但朝堂上极其混乱,这种混乱不仅仅是韦皇后、太平公主这些人卖官鬻爵带来的混乱,还包括了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她老太婆政权的稳定而采取的一些非常措施,比如说酷吏横行,大量不合格官员人浮于事等等。
开元盛世时期的大唐形式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李隆基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认定,只有姚崇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把他从地方召回,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遇到这种事情,一般人自然会马上大喜过望,跪下谢主隆恩,但已经干过两届宰相的姚崇这时候拽得很,居然对着李隆基说,「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就是你想招聘我,我知道了,但是我有十个要求,你看看行不行,不行的话,我回去继续当刺史,免得搬家搬来搬去的麻烦。
李隆基说你说来听听,姚崇一口气说出了十个要求,这就是著名的「姚崇十策」。我这里给大家高度总结一下,说是十条政策,实际上,主要内容就四点:第一,实行仁政,不要严刑峻法;第二,和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抄了人家的老家,这叫「不幸边功」;第三,您皇帝两口子的亲属,还有宦官不能干涉朝政;第四,对俺们这些大臣要讲礼貌,而且要允许我们提意见,不要一提意见就砍了俺们的脑袋;
这个「姚崇十策」从诞生之日起,历来就被政治家重视,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时候,对此有过一个批注,说「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当然,纲领是好纲领,但君主们能做到什么样子,那就很难说了,开元盛世后期,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恰恰是李隆基忘了上面我总结出来的第二条和第三条。
公元713年的李隆基,倒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干脆利落地对姚崇说「朕能行之」,不就是十条建议吗?不是个事儿,我都答应你。
就这样,姚崇就当上了宰相,他上任之后也没辜负玄宗的厚望,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整顿吏治,淘汰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而且抑制了权贵,大规模地发展生产,干得不仅仅是好,那是相当地好。
不过呢,他这个宰相也就当了三年,三年之后,在姚崇的主动要求下,唐玄宗撤掉了姚崇宰相的职位,换成了宋璟。
三、宰相宋璟
为什么好好的宰相,干着干着就给撤了?腐败了?严格地说,腐败两个字还真的沾边,不过不是姚崇腐败,是他的两个儿子腐败了,史书上说,「纵其子广引宾客,受纳馈遗」,也就是家教不严,纵容孩子和社会上的人往来,收受贿赂。
在我看来,什么老婆孩子腐败,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唐玄宗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我这里引用史书上的另一句话,叫「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姚崇这个人,手腕灵活,干事情目的性很明确,只要办成了事儿,什么规矩、制度他并不太在乎,而接替他的宋璟就严谨地多,干任何事情都循规蹈矩,方方正正。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短命隋朝与盛唐气象》第 15 节 开元四宰相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只有两个半(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