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而早在史记中,就有对山海经的描述,可惜的是,司马迁表示里面的内容‘余不敢言也’,他这一怂,使我们错失了完整版的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并不是一本经,而是好多类似的记录了各种知识的奇书,汇总而成。有的奇书甚至没有字,只有图。所以它才包罗万象,时而讲地理,时而讲民俗,时而讲地质,时而讲历史。

后经过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校,合成一部山海经,共十八篇。

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刘歆这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看不到完整山海经的罪魁祸首。

这父子两个都是经学大宗师,章太炎甚至评价刘歆为孔子之后最大人物。

他们在经学上的地位,是绝顶级别的。

其中刘向是汉成帝时奉命领校秘书,专门校整汉宫中大量的古书、经文。之所以要整理,是因为汉宫中存留有从先秦以来几乎所有的典籍,但是那些典籍,大多不成套,也就是散乱的。东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西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堆在一起的一大堆竹简,可能分别来自于十几卷不同的书。

其中还有不少字迹模糊,甚至因为昔日项羽放火烧了咸阳,所以有些竹简烧得只剩半句话,或几个字。

那堆满无数宫室的竹简,就是一片宝藏。经常有文人进宫时,顺带淘淘宝,捡捡漏。

文帝时期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不少,于是文帝才想着保护这些东西,下令让人整理,校准统合成籍,但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汉之后流传的所有典籍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两人编校整理过的,所以他们是经学大家。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呢,也绝不排除,他们删减时有私心。

在他们校书时,会写上附表,也就是删减说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蓝白社三部曲是哪三部》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