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三(第1/1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吕不韦是颇有能力的,曾跟六国诸侯过了两次招。
首先,在他执政第一年(公元前249),吕不韦就派出大将蒙骜(念傲)冲出函谷关,沿豫西走廊向东开拓,攻占了该走廊的战略要地——成皋地区。次年,蒙骜又攻占了赵国在山西地区的太原。再次年,蒙骜攻占了魏国的汲、高都等二十城。同年,又攻取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诸多战功,使得这位蒙骜堪称秦国一时名将,后来他又攻拔韩国十三城、魏国二十城,累积已有九十余城入帐,简直可以号称“小白起”了。这位蒙骜,就是未来名将蒙恬的爷爷。和其他秦国将相一样,蒙骜也是来自齐国的外籍高能量人士。
与秦军一贯的杀戮作风不同,蒙骜虽然攻城总数超过白起,但战斗中没有斩首的记录,这体现了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所鼓吹的“义兵”精神。直到十几年后吕不韦死后,才再次出现斩首十万的记录。
蒙骜的兵虽然“义”,但它吞土并地一系列凌厉的攻势,还是引起了东方各国的恐惧和警觉。于是,东方诸侯组织起了对秦大反击,“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出任总统帅,时间是公元前247年。
魏无忌曾在十年前的“邯郸大战”时期有过出色表现——“窃符救赵”大名远扬诸侯,号为战国四君子之一,所以诸侯们都给他面子。他挂上了魏国上将军印,并且约集韩、赵、魏、楚、燕五国军队,西讨强秦。蒙骜看看魏无忌声势浩大,决定避其锋芒,主动放弃豫西走廊,实行战略退却。联军一路追击,双方经过激战,秦军受到一定打击,蒙骜收容残部退守函谷关。魏无忌统率五国联军追到,在函谷关下挑战,一直震动了咸阳。
但是,五国联军进展速度过快,兵员、物资无法补给,以致无力攻克拔函谷关,拖延了一阵,干脆宣告合纵攻秦战役胜利结束算了。
潇水曰:补给线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战争的关键因素。在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统帅李奇微,研究了与中国志愿军的交战记录,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中方志愿军发起的每次有威胁的进攻,都是刚好持续八天时间。不论功效如何,八天之后必然中止,不再扩大战果。这是受了中方军用物资运输能力的限制。中国后勤准备的最大限度,是让每个士兵可以获得持续使用一周的弹药和粮食。一旦粮食弹药耗完,战役只能停止。所以后来李奇微利用这个特点,组织了一次颇有杀伤力的大反攻,令志愿军同志们很吃亏、很难受。
魏无忌立了赫赫战功,凯旋返回大梁,后边跟着秦国派来的间谍。秦国再次使用了反间外交:吕不韦命人携带一万斤黄金,到处寻找晋鄙的门客(当年晋鄙老先生一点儿罪没有,却被魏无忌的门客朱亥大哥活生生地给凿死在边防军指挥部了)。晋鄙的门客们拿着黄金,四处跳着脚骂魏无忌,造谣说:“魏无忌拥兵自重,要造反啦!现任魏王(魏安僖王),要滚蛋啦!”
秦国还特别派出使臣,给魏无忌贺喜说:“魏先生,Congratulations!恭喜您当了魏王啦!”搞得魏无忌百口难辩。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魏安僖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剥夺了魏无忌的上将军印。
魏无忌从此谢病不朝,与门客作彻夜长饮,以泡妞和喝酒为务,活的好像颓废派诗人,终于在四年之后酒精中毒而死。作为“战国四君子”中最有君子之风的人,魏无忌死得还是让人心情沉重。不过,到了这样的季世,可供人沉重的事,还要太多呐。
蒙骜抓住这个良机,于同年(公元前242年)再次大举进攻中原,连拔魏国二十城,再次控制住豫西走廊,甚至沿走廊一直向东打通到了齐国,与齐接壤。不但直接威胁齐国,还凭借此走廊“断天下南北之腰”,把走廊以南的韩魏与北面的赵国互相截断,形成了对诸侯的一种半包围形式。
东方诸侯无不振恐,准备垂死挣扎,于是再次联手击秦。这次击秦行动的“带头大哥”名叫“庞暖”,是赵国人,他写过一本兵书,是个作家,打仗勇猛,曾经击破燕军两万,擒杀燕将剧辛——是个大嘴巴、能吹牛的家伙(我是说剧辛)。
“庞暖”集结了赵、魏、韩、燕、楚五国之师,但是觉得自己的名气不够大,就找到了当时能耍大牌的人物——战国四君子中的最后活着的一位——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作为纵约长,浩浩荡荡向秦国进发。事实证明,选择黄歇这种肉食者鄙的贵族大牌来捣乱,算是庞暖自找倒霉了。
黄歇是名义上的纵约长,但实际管事的还是庞暖。庞暖督导着五国军队,一行人迤逦向西而去。他们看见秦国地势确实险要:践华山以为城,因黄河以为池,可谓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到了秦国东大门函谷关这里,更是良将劲弩,坚墙亿丈。庞暖认为,错误地以函谷关作为突破口,是历次攻秦失败的原因所在。于是,他命令大军北上,从黄河摆渡,横越黄河向西进入陕西。果然这里秦军布置不多,五国联军兵锋一直冲到距离咸阳不远的蕞城(临潼)地区。但是蕞城的秦兵非常顽强,蕞城屹立不动。五国联军久攻不克,出现胶着状态。
庞暖于是绕过蕞城,直扑咸阳。咸阳形势紧张。相国吕不韦亲自担任统帅,指挥秦军进驻咸阳郊区的灞桥,迎击五国诸侯联军。受吕不韦节制,王翦、李信、桓龉等秦国新出道的本地将官,各自带领部属大军,合计约10万之众,布置在灞桥附近。灞桥地区,一时名将汇集。
秦国名将们,既然是名将,当然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这个粗浅的道理。那么先击破五国联军中的谁呢?大家想了想,觉得来犯之敌当中,赵、魏、韩之卒,长期与秦人作战,不是好缠的,唯独楚国人这些年偏安东南,养尊处优,未习战争,是个软柿子。于是秦军决定集中火力,猛踢猛打楚国这个死穴。他们留下部分军队与赵、魏、韩三军对峙,抽出其他全部精兵,准备在某日夜间给予楚人以毁灭性打击。
楚军统帅正是糊涂蛋“春申君”黄歇,这位“战国四君子”之一呆在楚营里,正欣赏着楚国歌舞。楚国这些年打仗是不行了,就剩歌舞和小蛮腰了。外面忽然跑来了投诚的秦军将官——秦军李信军团中有一个运粮官,由于运粮误期,遭到斥责,索性跑到春申君黄歇这里来投诚了:“尊敬的黄司令,您别在这儿看节目了,秦军集合了所有精兵,今夜就要杀过来了,准备给您一个泰山压卵的毁灭性打击呢!”
黄歇及早得到情报,完全可以将计就计,赶紧通知友军,早作埋伏,像《三国演义》里面常用的那样,给秦军来个虚营以待,四面合围,保证大获全胜。但是这位“纵约长”却是选择了不作为,闻报之后惊慌失措,一声不言语,也不跟诸侯友军打招呼,竟然带领着楚军仓猝撤退,连夜回奔楚国,。这个庸愚无能的家伙,完全丢弃了纵约长的应有职责。
当夜,秦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呢,他们悄悄地对楚军营实施大规模夜袭,冲进楚营,却发现楚国人早全跑光了,只剩一些耗子叽叽地围着锅里的剩饭掐架。王翦与众将面面相觑,竖起拇指称赞楚国人逃跑的本事国际一流。
随后,王翦约束秦兵撤出,汇同蒙骜、李信这些大将所各领的大军,直扑赵营——因为赵军是联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联军主力。赵军统帅庞暖遭受秦军大规模兵力的突然猛袭,亲临营门,沉着应战,镇静指挥着赵军,独自与王翦、蒙骜、李信这些秦国名将过招。
双方一场生死搏战,血水淹盖了营前几百丈的土地,飘起了秦国惨白的月光。两军激战直到天明,赵兵巍然不动。黎明时刻,韩、魏、燕三国友军听说赵营遭到偷袭,被打得血流成河了,赶紧前来救援。秦国方面看看不能得逞,方才恋恋不舍地停止攻击。
经过这次激战,王翦等秦国将领,纷纷称赞赵军勇猛,而赵将庞暖更是“真将才也”:庞暖在此次夜袭之中,临危不惊,从容镇静,指挥有方。他和从前的赵将廉颇,以及后来的赵将李牧,堪称一时良将也。
庞暖收拾起残兵,召开阵前临时会议,发现到会的只有韩、魏、燕三国将领,而楚国人却一个也不来:纵约长黄歇先生,早已像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众位将领深感痛惜,认为已经失去取胜的希望(大约深入敌人腹地,粮草也不济了)。于是大家议定,散伙算啦。
在一片凄凉的斜阳照耀下,五国大兵拖着一身疲惫,放弃了转变列国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二十年后被秦人各个击破,国破家亡。
庞暖领着不逞之兵,一边憎恨着楚国人,一边又大骂齐国人。他痛恨齐国人置身战争之外,拒不参加联合行动。于是庞暖又在返国途中,东攻齐国,向齐国人泄愤,攻克了齐的饶安城。就像没得到奥运金牌的家伙,朝着赛场边卖汽水的踹了一脚。
潇水曰:东方诸侯合纵攻秦,历史上前后共有五次,绵延一百多年。赵将庞暖主持的,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
第一次合纵攻秦,是早在公元前318年张仪时代。张仪的政治对手——合纵家“公孙衍”组织了齐、楚、燕、韩、赵五国合纵攻秦,由楚怀王当“纵约长”,但是楚国一贯延续历史上习惯已久的亲秦策略,并不出力,合纵迅速失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为报复被困秦国的私仇,而引导齐、韩、魏三国联合攻秦,持续三年,有一定成果,秦国认输并且返还了几座城池,但孟尝君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浅尝则止,见好就收,对秦国无甚打击。
公元前287年,苏秦约赵、齐、楚、魏、韩五国,导演了第三次攻秦。但苏秦属于虚晃一枪,只是为了压制秦国,以免秦人干预齐国(齐泯王)就近吞灭宋国的好事,所以五国也并不真出力,只是堵住豫西走廊口,坐在大雨里,吆喝一通,迫使秦国去掉帝号,退还局部秦占区。
《秦人虎狼也》吕氏春秋三(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