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帝王多奇葩 元嘉之治后南朝先后有哪些奇葩帝王(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攻打南朝的萧齐,走到洛阳的时候,因为天气的关系,大家都不想走了,拓跋宏露出了本来面目,马鞭一挥,说不想南征也行啊,我们把首都从平城迁来洛阳,要是不迁都,就跟着老子去打仗,反正出来一次,不能光游山玩水啥也不干。
迁都就是搬家,干点力气活总比在沼泽泥坑里和敌人打仗,随时要送命强得多,这笔帐大家还是算得过来的。就这样,公元494年,北魏首都正式从平成迁到洛阳。
一、拓跋宏的全面汉化
这件事意义很大。我在第一辑介绍青铜器大瓶子何尊的时候就说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洛阳是天下的正中央,所谓居洛阳者,天下之中也,是为中国。迁都洛阳后,至少从地理上来说,北魏的这群东北人算是正式入主中原,而且,当时的洛阳也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一个城市,拓跋宏甚至觉得每天的呼吸都有了文化味。
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让鲜卑大臣们没想到的是,迁都洛阳仅仅是拓跋宏宏伟计划里面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折腾,迁都同一年的12月,孝文帝下令,以后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无论是鲜卑还是其他民族,都不允许穿少数民族服装了,一律改穿汉服。
北魏孝文帝迁都情形
公元495年5月,拓跋宏又一连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是说官员们开会的时候要说汉语,30岁以上的可以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30岁以下的今晚回家就去学,明天上朝就要开始说汉语。你要是说我笨,学不会,怎么办?诏书上说:「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一句话,学不会外语,就请您回家种地。
另一道诏书是搬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改籍贯,报户口的时候,不能写东北的那个嘎仙洞了,要写河南洛阳,死了之后一律葬在洛阳,谁也不许回东北老家躺着去。
这两道诏书引来一片不满,但是28岁的年轻皇帝正值年富力强,加上从奶奶冯老太太那里继承的政治资源和手腕,反对派根本就不是对手,转瞬之间,两道命令全都贯彻执行下去。至于说什么新首都的建设,宫殿的式样,如何修建太学太庙等等,自然全都是按照汉朝的规矩办。
北魏文官俑
服装、语言、籍贯都改了,总归是满足了吧?不,拓跋宏晚上回家对着镜子一照,觉得自己的这副长相还不行啊,一看就是胡人,和人家高大上的汉族人相貌差得忒远了,那咋整?那时候朝鲜半岛上还没有整容这个服务,拓跋宏的办法是找一堆汉族姑娘,充实后宫,咱混血还不行吗?几代之后,俺的孙子看起来应该和汉人长得差不多了。
史书上说他大力提倡和汉族通婚,自己带头娶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等汉族士大夫的女儿,就连他奶奶的老情人李冲的闺女他也不放过,整进宫来,希望给自己生个汉人脸的后代。
样貌变了,这个拓跋的姓氏还是让人一听就是少数民族的野蛮人,怎么办?简单,改姓呗。公元496年正月,拓跋宏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单个字的汉人姓氏,就这样,拓跋这个东北人使用了几百年的姓氏不复存在,被他改成了「元」,所以,后世史学家从这时候开始,就称呼他为「元宏」。还有「步六孤」改为「陆」,「独孤」改为「刘」,「贺楼氏」改为「楼」姓等等。
在孝文帝的不断折腾之下,鲜卑人的汉化是迅速而彻底,比如说洛阳的汉文化居然保存得比继承了东晋衣钵的南朝还要好,看起来更像是汉族文化,以至于后来南梁的著名将领陈庆之看到洛阳的繁华景象之后,发出了一句著名的感慨,说「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洛阳比俺们江南更像汉族正统。
上面的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留下一个「分定姓族」我们以后再讲。
如何评价他的改革呢?先说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此之后胡汉的界限逐渐消除,一直到彻底消失,不仅仅是鲜卑族,还包括了匈奴、羯、氐、羌,这些折腾了100多年,建立了无数政权的五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就像雪花落在湖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了汉民族的一部分。
你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能被称为「朝」,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相当于后世中国人承认你政权的合法性,可以代表某个时期的中华文明。当年刘大耳折腾了一辈子,还有一个叫做刘老幺的牛掰祖宗,他的那个政权都被称为蜀汉,不能称为朝。现在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把来自东北深山老林,说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衣服,有着不同习俗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称为「北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孝文帝所做的这些改革和民族混血融合的政策,人家确实是我们后代汉人的祖先,今天汉族人的血液里,也流淌着他们的基因,这个和我们尊重治水的大禹为祖先差不多是一样的。
二、「元嘉之治」
我个人认为,拓跋宏,或者说元宏之所以干出了这么大动静的改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汉族文化,甚至是汉人的一种偏爱,这种偏爱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
南齐帝国曾经派了两个使者萧琛和范云来见他,拓跋宏和这两家伙相谈甚欢,然后还禁不住反复对北魏大臣们说:「南朝多好臣。」南朝的臣子们可真是好啊,最后气得他的大臣李元凯浑身发抖,高声回答说:「南朝多好臣,一年一换皇帝。北朝无好臣,百年一换皇帝。」弄得拓拔宏当场面红耳赤,下不来台,为啥?因为人家李元凯说的是实情。
北魏这些家伙拼命折腾,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像汉人一些,如果当时有着和今天的韩国一样的整容技术,孝文帝拓跋宏那小子可能都会给自己来一刀,然后直接对外说俺就是正宗汉人,祖籍洛阳,爱咋咋地。
与此同时,东晋王朝最正统的接班人,南朝的那些汉人,却没把自己那张汉人脸当回儿事,相比于政权稳定的北魏,南朝的宫廷上几乎就是屠宰场,能得到善终的皇帝都是要靠上辈子敲穿无数木鱼才换来的福报。按照史书记载,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不要脸。当然,我们之所以知道他们不要脸,是因为《南史》《资治通鉴》这类史书上有写。
一般来说,在皇权非正常更替的情况下,上一个皇帝被一定程度地抹黑是一定的,南朝恰恰是皇权非正常更替最普遍的时代,所以,这些人的不要脸行为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这一点我们看史书的时候自己留意就是了。你要是说我们难道不能抽丝剥茧,完全理出真相还给人家一个清白吗?我的回答是,大的事件也许可以,不过那些小事几乎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真假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史学家杜兰特会说,大部分历史都是猜的。
所谓南朝,其实包含了东晋之后的四个朝代,依照登场的时间顺序,分别是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简称宋齐梁陈。我们前面说过,公元420年,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篡了东晋的江山,建立了刘宋政权,标志着南朝的开始。
刘裕这哥们一辈子的劳碌命,当上皇帝没两年,就翘了辫子。临死之前,拉着四位托孤大臣的手,恳请他们念在君臣相知多年的份上,一定要尽心竭力地辅佐他儿子刘义符。这四个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兖州刺史檀道济,这几个家伙当时是指天发誓,永远效忠新皇帝刘义符,然后,刘裕就放心地死了。
可是仅仅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424年,继位的刘义符先是被废,接着被杀,谁干的?正是这四位爷,也就是辅政大臣们干的。按照《资治通鉴》上说法,刘义符「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昵,游戏无度」,无论是狎昵,还是游戏无度,其实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贪玩,极度沉迷于歌舞游戏,不理朝政,于是辅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认为这皇帝不能要了,在另外两位大臣的默许之下,发动政变,干掉了刘义符,迎回了宜都王刘义隆登基做了新皇帝。
按理说,一个17岁的少年皇
()
《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第 19 节 帝王多奇葩 元嘉之治后南朝先后有哪些奇葩帝王(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