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广陵散绝矣 嵇康为什么拒绝做官魏晋风度具体指什么(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不断地有各种「乐不思蜀」的奇葩表现,这哥们到底是真傻,还是为了活命装傻充愣?我个人的看法是他既不是真傻,也不是假傻,其实就是一种不通世务的真性情而已。
一、刘禅真的乐不思蜀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在那个时候,无论是皇帝禅让,还是举白旗投降,一般来说,都不会死。禅让的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都是善终,甚至就连那个想要杀司马师的曹芳,也仅仅是下台了事,司马家也没杀他。
「下台的皇帝必须去死」这个坏风气,要等到南北朝刘宋时代才开启,此前大家还是你仁我义,比较讲礼貌的,而且从危险系数说,曹家的曹奂和曹芳被杀的风险肯定比一个离开自己根据地的刘禅要大得多,他俩都没死,刘禅更没必要去死。留着他,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至少能让孙吴的政权抵抗不那么激烈,也早点儿投降。
既然不担心被杀,那就没必要装傻,况且,如果他装到了我们都看出来这小子是在装傻,那就用力过猛,戏演过了头,那么以司马昭的精明,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刘禅的表现,其实就是他最自然,最本色的演出,这不能说是傻,只能说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把自己当作是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和曹爽一样,对他来说,做一个富家翁就足矣。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也有那么一点儿关系,从小没受过什么系统的训练,当上皇帝后很长时间都有诸葛亮,这哥们只负责吃喝玩乐,有孔明在,他是既不能使用权力,也不想触碰权力。在他看来,多喝几口美酒,多玩几个女人,是最大的正经事,家国百姓,王朝兴替,和俺有啥关系?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公元280年,随着孙吴被灭,动乱不堪的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晋朝。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统一就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中原地区即将迎来一场持续几百年之久的大动乱和大混血,而原来被视为蛮夷地区的长江以南却得以迅猛地发展起来,这事儿我们要慢慢说。
不过呢,在继续沿着时间线讲述之前,我们要先暂停一下,回头看一眼发生在公元263年的一件事,那时候司马炎的爹司马昭还活着。
二、「广陵散于今绝矣!」
有一天,洛阳城里的刑场上,三千名太学生齐刷刷地跪下请愿,请求政府赦免一名即将被砍头的犯人。这名40岁的犯人自己倒是毫不在意,面色如常,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距离自己脑袋搬家还有一点时间,就向人群里的大哥要来平日常用的一把古琴,丝毫不乱地弹奏了一首舒缓中带着激昂的曲子,琴声消散之后,此人轻声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说罢从容赴死。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广陵散》,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里位列第八位,描写的是战国时期五大刺客之一聂政的故事,后来被金庸老先生写在了他的名著《笑傲江湖》里,也就是所谓的笑傲江湖曲。这位死之前都要风雅一番,视生死为无物的犯人,名字叫嵇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弹奏《广陵散》(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那么,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为什么要杀他?竹林七贤都有谁,魏晋风度指的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都要从孔子说起。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一句话,说老师啊,如果您去管理国家,先做哪一件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我要按照礼仪去纠正各种错误的名分。他老人家随后给出了解释,那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当汉武帝罢黜百家,孔老先生被抬上神坛之后,这种按照礼仪确定名分从而治国的理念,就被称为名教,或者礼教,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吃人的礼教。从汉武帝开始,近三百年,都是社会伦理与人们精神信仰上绝对的主导者,一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我们看历史,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只要社会一动荡,大家日子不好过了,肯定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跳出来开始进行反思,反思的后面就是否定和批判。
三国和魏晋时期也是如此,很多知识分子就提出,天下之所以变成这个鬼样子,就是孔老二礼教这套玩意不咋地。《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就是那个四岁就知道让梨的乖宝宝孔融同学,长大后居然对朋友说,父母对孩子有啥恩德,父亲当时只是情欲发作,母亲呢,就是一个瓦罐,我当时暂时寄存在里面罢了。这种话就是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大逆不道,别说1800年前,更何况孔融这家伙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嫡亲后代,而孔子的名教或者礼教就是以孝为前提,这简直相当于挖自家的祖坟,曹操最后砍了孔融的脑袋,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大不敬。
这种反儒家带来的后果就是道家思想开始流行,比如说前面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等等。当然,人家知识分子玩的玩意儿,比那些纯粹的装神弄鬼所谓的道术要更高级一些,他们以否定儒家名教,提倡道家自然为基础,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生与死、人与社会,尤其是名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新的思考和由此产生的哲学观点叫做玄学,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到了魏少帝曹芳执政,也就是司马懿躺在床上装孙子的时候,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又跳了出来,主张改良儒学,以道家的自然思想为本,用道家观点去解释儒家名教的经典,换句话说,儒道合一。很可惜的是,随着司马懿干掉了曹爽,依附于曹爽的这两位玄学大师,何晏和王弼在同一年都去见孔老二了,一个被杀,一个郁闷而死。
不过这里要提一句的是,这位何晏可能是天生有病,就按照医圣张仲景的一剂药方吃药,结果是吃了之后那叫一个爽,人也变得皮肤白嫩,神采奕奕,并且床上也更加生龙活虎,这个神药的名字叫做寒食散,也叫五石散,是由五种石头配制而成,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毒品,可能和今天的冰毒或者摇头丸差不多。
在何晏之后,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吃这玩意,吃了之后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脱了衣服裸奔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不过呢,你想不到的是,这个作死的吸毒行为居然带给我们一个健康的习惯,今天很多人在吃完饭之后,老妈都要劝你,孩子,别躺着玩手机了,下去走走吧,散散步。其实,所谓的散步,一开始叫「行散」,也就是吃了五石散之后,浑身发热,必须出去走路,否则可能憋死你。隋唐之后,大家虽然渐渐地不服用五石散了,但散步作为一个习惯和一个名词,却是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事儿你妈可能不知道,否则,她也许就不说散步了,而是让你出去溜达两圈。
言归正传,等到司马家掌握了权力之后,从司马师到司马昭,都大力宣扬孔子的名教,原因只有一个,司马家族要以周公自居,从而掌握更大的权力。当然,我们前面说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哥俩最终目的就是一个,篡夺曹魏的政权。
这就造成了一种滑稽的局面,一个处心积虑,全天下都知道他要篡权的家伙,手里却举着君君臣臣的名教大旗。很自然地,那些本来就对名教不满的知识分子们,这时候一起对司马家族和名教伸出了中指,表示鄙视,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三国魏晋南北朝示意图》第 10 节 广陵散绝矣 嵇康为什么拒绝做官魏晋风度具体指什么(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