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8 节 星落五丈原 诸葛亮为什么坚持北伐且多次北伐未能成功(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三国志》里有大段的文字描绘诸葛亮治理蜀汉的结果,比如说「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说社会风气在他的治理之下,人民安居乐业,日子很美好,如同盛世一样。再比如「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是评价诸葛亮就如同以前我们讲过的管仲和萧何一样。

我数了一下,惜墨如金的陈寿同学仅仅是为了孔明老先生的好评,在《三国志》就用了大概500多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史书上大多数人的传记也就是这么多字,前面我们说过刘大耳和孙权妹妹结婚那么大的场面,就使用了四个字而已。你要知道,陈寿这个人的爹原来是马谡的手下,在街亭失守之后被诸葛亮处以削发的刑罚,也就是他们家本来应该怨恨诸葛亮的,但在他的《三国志》里,一句怨言也没有,这就叫做「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公平公正,还严以律己,诸葛亮做到了。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薨于五丈原,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这位孔明老先生在死的时候,吩咐手下,在定军山上挖一个洞,只要棺材能放进去就行,到时候自己就穿着平常的衣服往里面一躺,这辈子就算过去了。

说实话,这种规格,连富裕一点的老百姓都觉得太简陋了,更别说蜀汉大丞相了。不过这就是诸葛亮的风格,四个字,「严于律己」。

我们说诸葛丞相几乎就代表了传统治国施政的最高水准,那就是讲道德还灵活通变,有理想还脚踏实地,手握大权还廉洁自律,严刑峻法还体恤百姓。

千古以来,后人提起他,往往都是惋惜之情,杜甫那句专门形容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以说是盖棺定论。这也是为什么梁启超称他为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并且他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实行政治改革而被选进六大政治家的

()

四、九品中正制

说到这里,你可能问了,三国期间,有实行政治或者人才体制改革的吗?答案是有,但既不是蜀汉,也不是东吴,严格来讲,这两家对中国历史的政治和文化都没有太大的贡献,有贡献的是曹魏,除了前面说的「三曹七子」的文化贡献,他们还有一项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改革。

在说这个改革之前,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啥诸葛亮老先生对他自己要求那么严?什么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从来没干过,就算是稍有过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好,也都要检讨一番,何以至此?

你当然可以张嘴就来,说他道德高尚。但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和刘备是外来户,为了压制益州本地的名门大户和士族地主,他采用了以法治蜀的手段。严刑峻法之下,要想人家心服口服不造反,那就只能对自己,或者说对统治阶层更加严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不仅是诸葛亮,江东的孙吴和北方的曹魏都面临同样问题,那就是如何和那些传承百年以上的士族地主集团相处。诸葛亮的方法是法制,孙吴的办法是融合,而曹魏集团的策略是妥协,这种妥协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新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也是一种新的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我们前面介绍过,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这种制度的根本就是地方官员推荐那种忠臣孝子,或者说老实孩子。可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家伙争夺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敢打敢冲的猛将,他们管你老实不老实,只要你有本事,我就让你当官,再加上汉末天下大乱,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开始逃亡,低级官员根本就不可能再给中央推举人才,所以说,到了三国时代,察举制基本破产,玩不下去了。

等曹丕当上皇帝之后,尚书令陈群就趁机向他建议进行政治改革,实行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官服图案(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这个制度也不复杂,那就是在朝廷上选择一些官员,兼任他本州或者本郡的中正官,然后这些家伙负责搜集各地同乡的资料,根据他们的家庭出身和个人德行能力分出九个档次,也就是九个品级,以此来作为当官和提拔的标准。

比如说我来自吉林,朝廷如果让我当吉林省的中正官,我和我下面的小中正官们就把全国各地的吉林老乡都登记在案,每个人给一个品级,以后有地方缺官儿了,就按照品级去找人顶上。

表面上看,这和察举制的区别不大,都是推荐,可是你千万要注意一点,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官是朝廷任命的。换句话说,在陈群的这个建议里,他收回了地方上的人事推荐权,转手给了中央政府,那么,哪些人可以担任中正官呢?自然是士族地主们,而这也正是陈群、司马懿、崔琰这些拥护曹丕称帝的士族们想得到的一份巨大回报。

随着曹丕的点头认可,这项制度从那时候起传承了四百多年,当官也逐渐成了名门望族的祖传手艺。一直到唐朝中期,伟大的科举制成型之后,它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你要是说完全消失,那怎么可能?即便是今天,它其实也在世界上各个角落里游荡,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曹魏政权能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就是因为曹家得到了顶层权力,而名门望族的士大夫们得到了官僚系统的制定权,双方的妥协最后让大家都受益,换句话说,和谐了。

曹丕就在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里,当了六年皇帝,在此期间,他三次率领臧霸,曹真等人兴师伐吴,但孙权连他爹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自然也不怕曹丕,三次都把曹军打了回去,可以说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公元226年6月,魏文帝曹丕驾崩于洛阳嘉福殿,儿子曹叡继位,这就是前面说的魏明帝。他爹曹丕给他指定了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陈群、司马懿、曹真和曹休,我们前面说的诸葛亮北伐就发生在曹叡在位期间。

五、司马懿斗曹爽

《魏晋南北朝》第 8 节 星落五丈原 诸葛亮为什么坚持北伐且多次北伐未能成功(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