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祭出改革大旗为什么选择了王安石(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大宋王朝一年到头赚了很多钱,GDP弄得贼高,可是开销特大,花得贼多。
关于这一点,前人已经做过总结了,主要就是三方面的原因。
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当官的门路大开,再加上前面讲过的官员临时工制度,国家的官员那是多如牛毛,这叫做「冗官」;
当时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这虽然造就了城市里的劳动力多了,为手工业发展带来机会,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城市不可能消化这么多劳力,给社会就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朝廷于是把这些人都招进军队养起来,美其名曰「军队多一兵,民间少一盗」,可是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就大大地增加,这叫做「冗兵」;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国家的任何一个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层层加码,费用极其昂贵,就好像今天的加拿大,花几十亿加元修一条10公里的轻轨,还觉得天经地义,咱们宋朝就经历了这种事,后代的人毫不客气地把这种合法的,集体的浪费事件称为「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大宋王朝的老百姓再能赚钱,也禁不住这样的败家玩法,用史学家的话说就是「百年之积,惟存空簿」,以前老祖宗攒下的家底,基本上是挥霍完了,政府库房里面空空如也。志向远大的宋神宗赵顼很快就发现了自己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缺钱就要想办法赚钱,军队弱就要建设军队,自然而然地,宋神宗祭出了改革的大旗。
一、宋神宗选了王安石
问题是,他不知道怎么干,他也知道自己一个人也干不了,当他和朝里大臣们一个个地谈过话之后,顿时是心凉了半截。宰相韩琦和富弼,还有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同意说国家有问题,但是都不赞同他改革,并且他的老娘宣仁太后也不赞同改革,这一下子赵顼就有点郁闷。就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不在中央任职,但人人都知道的大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哥不在江湖,江湖上却到处都是哥的传说,这个江湖哥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1021年江西的抚州,比司马光小了两岁,和司马光一样的聪明,很多人考了很多年都考不中的科举,在他们手里就像一个玩具,司马光19岁中进士,王安石是21岁。据《宋史》里记载,当时已经功成名就,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对王安石也是推崇备至,甚至写了一首诗夸奖王安石的才气,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意思是俺老了,但是还能和你比一比才气,但以后谁还有资格和你争先呢?这实际上就是抬举王安石,给后辈铺路的意思。
这里顺便说一句,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于后辈年轻学子,都有一种惜才爱才的雅量。这种风气可以说起源于宰相词人晏殊,他提携了范仲淹、欧阳修,而欧阳修又关照了王安石、司马光,乃至更后来的苏轼苏辙兄弟。苏轼默默无闻的时候,欧阳修曾经当着很多人的面,认为苏轼将来必定名满天下,原话是,「三十年后,无人再议论老夫」,他还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意思是我应该给苏轼这个小伙子让路了,成语「出人头地」就来自欧阳修的这句话,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欧阳修果然看人很准,苏东坡的大名在后世中国人心里,确实比他欧阳修还要响亮。
言归正传,王安石在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呆在中央,你要是问,是关系不够硬吗?这个还真不是,那时候的王安石人缘还不错,和曾巩、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是好友,但这个哥们觉得基层才是锻炼人的好地方,主动申请去地方工作。他也确实牛,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干得是有声有色,可以说每到一地为官,就造福一方百姓,弄得宰相文彦博、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都先后向皇帝推荐,说这样的人才那必须要提拔到中央啊,但王安石就是找各种理由拒绝去中央工作,什么奶奶年纪大了需要照顾,还有京城生活费太高,一大家子人不好养活等等。
结果是王安石越拒绝,他的名气就越大,搞到后来满朝文武,包括当时皇帝宋仁宗都想看看这位江湖老王到底长啥模样。
终于,到了公元1058年,这家伙在地方呆够了,来到了中央,担任三司度支通判,相当于国家审计署秘书长,就在这个职位上,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后来这个上书在历史上称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是一篇针对大宋王朝当时所有毛病全面开火的战斗檄文,总结为四个字就是全面改革。
我们现在回顾,王安石之所以迟迟不上中央,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份万言书,他要把下面的情况摸熟摸透,然后提出全面改革的意见,借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你要是问,他的理想是啥?这个史书上没说,我个人觉得,前面我们介绍过横渠四句,最后一句是「为万世开太平」,很有可能,就是王安石这小子当时的理想。
很可惜,这份万言书并没有得到重视,宋仁宗没搭理他,至于说为啥没搭理他原因也简单,第一是仁宗年纪大了,不想折腾,第二是那时候宋仁宗因为自己没儿子接班有点儿郁闷,不知所措;第三个原因是老范,范仲淹先生十几年前刚搞过一个庆历新政,结果还不如不搞,那事儿给宋仁宗的刺激也很大。
不过虽然宋仁宗没搭理王安石这个改革家,但有一些文人却开始看不惯他老王,这里面以苏轼的老爹苏洵最为激进。
我们说苏洵差不多和欧阳修是同龄人,在江湖上的地位也差不多,两人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别的不会,写点儿文章骂骂人还是轻车熟路的。看不惯王安石的苏洵就写了一篇题目为《辩奸论》的杂文,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意思就是今儿我老苏头儿就把这话搁这儿了,将来王安石肯定会祸害天下,到时候,你们大家就知道我看得准了!
这位老苏当时是连欧阳修的面子都不给,后者劝他说,看在你儿子苏轼苏辙的份上,少骂几句行不行?苏洵说不行,然后继续到处骂。
那么,为什么苏老爷子对王安石这么大意见?两人有仇?这个真没有,至于说原因,苏洵在文章里有写,叫「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他列举的王安石不近人情之处是:「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意思是王安石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吃着猪狗一样的食品,像一个囚犯一样,却到处大谈诗书礼乐,显摆自己的文章,那必然是沽名钓誉,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这件事在《宋史》里也有记载,说王安石第一次到京城时,经常不洗脸,衣服更是穿两三个月都不洗,每天就是看书,工作,或者和人讨论问题。对于这样一个不拘小节的读书模范,很多人都说他有学问,人品好,是一个贤达之人,但苏洵等一小批人却说他是大奸臣。
王安石画像(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件事呢?首先,王安石不修边幅绝对是真的,这个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完全一致,甚至这哥们后来当了宰相,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的时候,虱子就在他的胡子里爬来爬去,惹得整个汴梁城当天晚上都在谈论宰相胡子里的虱子长什么模样,但仅仅就因为个人生活习惯不好,不符合爱卫生的人之常情,苏洵就说王安石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很明显,这就是偏见,就连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说老爹做的太过了,苏轼的笔记里有「轼与舍弟皆有『其甚矣』之谏」,这样来看,苏洵对王安石的态度,并没有对周围人有太大影响,完全是这老头子一个人在骂街而已。
等到宋仁宗死后,在宋英宗当政的四年,王安石以给老娘守丧的名义回到了老家江宁,一直到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上台。
事情的发展正如前文我们说的,这位少年天子急于摆脱北宋当时驴粪蛋子表面光的境地,四处找人商量改革。很自然地,改革家王安石的江湖名声他也听说过,眼看着朝里大臣们都不支持他搞改革,神宗就把宝压在了王安石身上。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从公元1067年开始,宋
()
神宗先是提拔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你不是不愿意到中央吗?在地方上当市委常委兼市长,您看咋样?然后马上又给了他一顶翰林院学士的帽子,接着又是翰林侍讲,这相当于中央党校党组成员了,到了这个地步,宋神宗还是不说让王安石来京城当官,仅仅是下了一道圣旨,说您王老先生要是有时间,可以来京城,咱俩喝点儿小酒,聊聊天。
《从北宋到南宋的变化》第 9 节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祭出改革大旗为什么选择了王安石(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