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酣战孙策太史慈(第3/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顺便说一句:后来大名鼎鼎的黄忠,此时就是以中郎将身份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
,或许与太史慈交过锋。
其二是记载了太史慈在一次战斗中的精彩演出:他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地方的割据武装,在攻打一处屯垒时,屯里有个头目手攀城楼房梁,向下面破口大骂。
太史慈听烦了,嗖地射出一箭,竟把这个家伙的手结结实实地钉在了房梁上,显然,这样的个人表演,无疑会使他成为军营里的热门话题。
或许他的领袖气质、偶像效应,就是通过这样的传奇表现为大家认可的吧。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此后,太史慈就几乎从历史记载里消失了。
孙策之死,太史慈作何反应并无记载,当时的人也未必知晓,但不管他怎么想,人们是有理由对他不放心的:他对孙策的忠诚,与其说是“君臣之道”
,不如说是“朋友之信”
,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寂寂无闻中度过的。
建安十一年,四十一岁的太史慈病逝。
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
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被改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毕竟“以升天子之阶”
云云太容易叫人浮想联翩了——莫非这个义薄云天的太史子义想当皇帝?这倒不大可能,太史慈从未表现过这种野心。
但是这句话却可能是他命运的最好说明:什么人能够“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呢?除了皇帝,只有勋臣。
而这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遥远了,他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却只能听命于一个军阀,一句话:他不甘心。
而且,并不在乎将这种不甘心表现出来,太史慈死后,史书记载孙权的反应是“甚悼惜之”
,却没有像记载很多将领的后事那样,对给与他怎样的哀荣、其部曲是否保留做个交代。
太史慈这一生,既可以说豪侠仗义、不负平生,也可以说才未尽用、壮志难酬。
原因可能就在于:他的信念,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过于奢侈了——每个大大小小的主子都承认:忠义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是对我忠、对我义。
太史慈的问题,就是他的忠义“太大”
了,大到了任何主子都无法驾驭、无法放心的地步。
《史事讲堂》第三十四章 酣战孙策太史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