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建安七子王粲(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王业,字长绪,位至谒者仆射。
其子王宏,字正宗,是王弼之兄。
官至司隶校尉。
《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
王粲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同常人的文才,有一天,他与人同行,路上遇到一石碑,王粲看了一遍,别人问他能否背诵这篇碑文,王粲微微一笑说“这有何难?”
当即背碑而诵,一字不差,随行的人无不惊叹。
又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围棋,棋盘不小心被掀翻了,乱了棋局,下棋的二人正在唏嘘不已的时候,王粲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把棋局恢复。
下棋的人不信他摆得对,就重新摆好棋局用手帕盖上,另换一棋盘让他恢复。
摆好后,两相对照,一般模样,无有一棋错位。
二、三百个棋子的棋面能一目默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此事被时人传为佳话。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随之徙居长安,深得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当时,蔡邕才学卓著,朝内官员无不敬仰,宾客盈门。
蔡邕听说王粲来到,慌忙出门迎接,匆忙中竟把鞋子穿倒了,留下了“倒履相迎”
的千古佳话,后人用“倒履相迎”
用来形容待人十分热情。
看到大文学蔡邕“倒履相迎”
的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且身材矮小、长相平平,众宾客十分看不起他,蔡邕对宾客们说:“这位是王龚的孙子,才华出众,我都不如他啊!
我所有的藏书、文章,都要传授给他。”
从此王粲成为蔡邕的传人。
王粲天资聪慧,言辞明辨,精于数学、棋艺,对典章礼仪尤为熟悉,经常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皆出自王粲手笔。
他自视甚高,在《仿连珠》一文中,俨然以管仲自比,并强调说:“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
、“宽猛相济,刚柔自克”
《儒吏论》。
他还受到了道家的某些影响,如《安身论》中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
《史事讲堂》第三十八章 建安七子王粲(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