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如何把材料变成答案 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第1/4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之前的文章中,我给大家讲过「如何抄材料」,很多同学学习过之后直呼好用,会抄了,能找到要点了!
但是接着问题又来了,这么多的小要点,我是一一罗列呢?还是整合成几个角度?整合成几个角度的话,角度又怎么确定?其实这些问题属于「归纳」能力的范畴。
现在已经是1202年了,还有机构在兜售主客观分类法、主体分类法、范围分类法等等,害人不浅。
那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就3个方面进行交流,帮助掌握真正的「归纳」方法。
一、「归纳」思维的本质
「归纳」能力的考察,命题人并非一定会在题干或作答要求中指出「请归纳概括」或「分条归纳概括」,而更多是通过「有条理」「条理清晰」「有逻辑性」这样的作答要求来体现的。
例如:2021年国考地市级第一题「给定资料1」中,风林村在实施「村寨银行」项目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谈谈风林村有了哪些变化。(10分)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题目中没有要求「归纳」,但是我们写答案依然不能傻傻地去罗列观点,而要去理清材料的行文脉络。
什么是「材料的行文脉络」?这个词汇乍一看有点装逼,有点难懂。别着急,请看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两张图是我随手从网上截取的,检索关键词为「小学阅读划分段落」。
所谓把握材料的行文脉络,意思就是「分段分层」,即站在作者的角度(材料直接引用原文)或是命题人的角度(对原文进行改写),去找到材料的层次性。
这么一讲,是不是特别熟悉?是不是不慌了?是不是还有点想笑?这就是我们小学阅读必修技能啊!
并且,我们还可以从「词意」上来分析何谓「归纳」:
按照汉语词典解释,「归纳」意为「归拢并使之有条理」;进而「条理」意为「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在申论考试中,我们的素材是「文字」,即「文字的层次」;所谓「层次」又是指「(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结论,「归纳」意为让我们找出「作文内容的次序」,这个次序,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而是深刻揣摩作者命题人写作思路而来的,还是指对材料进行「分段分层」。
【小结】
至此,大家应该理解了「归纳」的本质了,不是采用「主体法」「主客观法」等自己脑补的,而是一定要回归材料本身,回归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归纳」思维的实际运用
(一)在概括题中的运用
「归纳」能力在概括题中的要求比较基础,就是根据材料的行文脉络将材料要点罗列出即可。
废话不多说,上例子:
例1:根据「给定资料1」,概括S市为建设美丽水系、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了哪些主要措施?(10分)要求:(1)分条归纳概括;(2)表述准确、完整;(3)不超过150字。
同学,这篇材料的行文脉络看出来了吗?即「问题+措施」。
如此,我们便可以归纳为5个角度,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段分层」。
《公务员申论怎么写》第 2 节 如何把材料变成答案 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