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2022 年国考申论地市卷答案(第3/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万物在融合中发展变化,融合不是简单嫁接,而是要实现融和与融活。请你以「融和·融活」为话题,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千寻老师解析】
一、审题
「语句」+「主题」类型,不过主题与语句的核心关键词是一致的,我们直接分析「题干语句」即可。
分层分析:万物融合,融合不是嫁接,是融和+融活
前2点好理解,「融和」与「融活」单从字面,不好理解,需要回归材料。
二、分析材料
剩余材料5,但是,此题不建议仅从材料5入手,因为,通过小题的作答,我们可以看出来,每则材料都在强调「融合」,只是分为不同领域的融合,是属于并列关系,从各细分领域的融合,让我们从总体上、宏观上探讨如何实现万物融合,覆盖面一定是更广的,站位一定是更高的。因此,如果只写城乡融合发展,立意一定是不够深刻的。
「和」如何理解,就是相加,我想到的一个常见词汇——和谐,怎么发展是和谐,以材料1中大蜀道旅游为例,多方主体协作共赢。
「活」如何理解,在材料中多次出现,材料3提到「五育融合,达到彼此渗透、创新融活」;材料4中提到的「湾区经济创新融合的活力」;材料5提到新业态、新模式,最后提出「在城乡同频共振中焕发出了新活力」,因此,可以理解为灵活、创新的活力,核心意思一定要围绕「创新」来展开。
【千寻老师答案】953字
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融和与融活
什么是融合发展?其实这
()
个概念并不罕见,诸如交通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红列车」;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培育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生态景区;粤港澳三区融合,焕发出了经济创新融合的巨大活力……可见,融合常见,且效果显著,而如何推动融合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当下我国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树立起万物皆可融合的发展理念。哲学中有讲,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国家发展的宏观维度看,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在自我封闭中滞后于时代步伐;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与世界融合的进程中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从产业发展的微观角度看,历史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乡村进步;而三产交叉贯通融合则成功培育出新业态,带领农民踏上致富的快车道。可见,要想实现突破性发展,不可囿于一隅,要树立起融合发展理念,方可实现突破与创新。
当然,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喊口号,更不是简单的嫁接,诸如某些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强行发展旅游业;某些地方推进城镇化,盲目扩大规模,出现城镇空心化……这都与融合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真正的融合发展,需要以「融和」促进协作共赢,以「融活」激发创新活力。
融合需要「融和」,以「和」字促进多主体协作共赢。融合发展不是一方受益,而是多方合作、共同受益。因为只有多方共同受益,才能维系长久而良性的合作关系,这也与中国人自古所讲究的以和为贵、和美与共的理念相契合。在四川省,组建的「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正是秉持着沟通、协作、共赢的理念,得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共塑品牌,共建产业体系。因此,以「和」促「合」,方能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融合还需「融活」,以「活」字激发创新活力。「融合」需要团结协作,同时,更需要创新性的发展,如此,才能斩获发展优势,赢得未来。正如「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通过探索启发互动式教学、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等创新育人手段,促进了在校学生的全面整体个性发展,成为全市教育教学的模范样板。以「活」促「合」,突破了要素的简单叠加,以创新激发了「1+1>2」的发展合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融合发展的理念绝不仅仅适应于我们目前已知领域,更需要我们放宽眼界,在更多、更广的领域继续探索新的融合发展!备案号:YXX1JrPNkZlSyDoylMueOLr
《公务员申论题》第 5 节 2022 年国考申论地市卷答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