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窦占龙炒菜(第1/1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杆子帮做生意讲究"和为贵、信为本、巧取利、守商道",自古定下两大商规∶一是言无二价,二是货品地道。怎么叫言无二价呢?
跟他们做生意,没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那么一说,出货进货一口价,绝对是实打实的,好比说你拿来一张皮货,本该值五十两银子,你开口要一百两,我不驳你,按一百两银子来收,你下得去手我就忍得了疼,但是只这一锤子买卖,下次你的东西再好、卖得再怎么便宜,我也不跟你做生意了。
买卖双方讲究诚信,赚钱赚在明处。二是做买卖的常说一个"地道",地是产地,货品要看产地,道指进货的渠道,有这两样才是有根底的上等货。杆子帮关外的总号设在罗圈坨子,天暖开了江,乘船过河、南来北去、推车打担的络绎不绝。
伙计们分头用骡马驮上保定酱菜、高阳棉布、安平罗网、安国药材、罗锅香油、针头线脑之类的杂货,雇个猎户引路,一边摇晃拨浪鼓,一边"呵呵咧咧"地吆喝着,翻山越岭到处叫卖。江对岸还有一处高丽人的市集,不受大清管束,可以换到上等山货,杆子帮的行商有时也乘船渡江,去那边做买卖。
入了冬大雪封山,关外的地户、猎户、参户、珠户全歇了,杆子帮的各路行商,陆续在罗圈坨子聚齐,当地分布着多处水泡子、江汊子,整个冬天都有打冰鱼的,聚集了十几伙大大小小的鱼帮。
进京送腊月门的贡品之中,少不了江里的蝗鱼,关外又叫"大怀头",鱼身可以长到七八尺,大嘴叉子一尺多宽,一尾重达百余斤,通体无鳞,肉质堪与燕窝媲美,尤其是江面封冻之后最为肥嫩。等那老泡烟儿雪一起,江上灰茫茫一片冻雾,就到了打冰鱼的时候。行商们便在江边戳起杆子,摆出琳琅满目的各类货品,开上三十天"杆子集",直至送贡品的大车队收齐了蝗鱼,再一同开拔入关。
杆子集热闹非凡,远近周围的参户、猎户、珠户以及戍边的军户眷属,都带着存了一年的棒槌口、皮张、鹿茸、鹿鞭前来赶集。江上的鱼帮也在大集上卖鱼,从江里打来的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②,冻得梆硬梆硬的,在冰面上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鱼垛。
窦占龙会做买卖,他们那个分号的货早卖光了,该趸的土货也备齐了,整整齐齐码在铁瓦车上,苫好了,捆结实了,启程之前待在江边无所事事,有的伙计就去喝酒逛窑子、耍老钱、拉帮套,也有人拽着窦占龙一同去。打从窦占龙记事起,就听说他爹以前在关外吃喝嫖赌,欠下一屁股两肋的饥荒,一家老小跟着倒霉,他可不敢沾惹这几样,也没打算回老家,寻思∶"我出徒之后头一年挣钱,往返一趟有出无进,开销着实不小,不如留在关外找个活儿干,多挣点钱捎给姐姐姐夫。
"江上冰连冰、雪连雪,一眼望不到头,西北风刮得冰碴子、雪片子漫天乱飞,冬天的鱼笨,身上的肉也肥实。凿冰冬捕的鱼户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脚下踩着钉靴,身上脸上粘满了鱼鳞,肩上扛着冰窜,拉着咕咚耙,攥着搅罗子,三五成群地在冰层上忙碌,饿了啃一口冰凉的荞麦卷子,渴了捡块碎冰放进嘴里,咔吧咔吧嚼碎了,皮袄被飞溅的冰碴打透,一转眼就冻成了冰坨子,冰冷刺骨不说,还越穿越沉。能干这个活儿的,体格得跟牲口一样,全是糙老爷们儿。窦占龙可没这膀子力气,顶多在鱼帮的灶上当个"小打",相当于打杂的。
江边有一排低矮的土坯房、里面烧着热乎乎的火炕,鱼户干完活回来,就在小屋里吃饭歇息。有六个专给鱼户做饭的大灶,荞麦卷子、黄米面黏豆包一锅接一锅地蒸,熬鱼炖肉烧刀子管够。另有几间大屋,旁边设了小灶,用于接待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总管、皇商会首、祭江萨满之类的贵客,可以随时摆四四席—四个冷荤、四个热炒,如若来了大财东,则摆六八席——六个冷荤、八个热炒。单请一位大师傅掌灶,此人七十来岁,却并不显老,腰大肚圆,精神婴铄,脸似黑锅底,绰号"鲁一勺"雨管什么菜,倒进锅去,加上大酱、葱油,一个大翻勺,爆炒起锅,一气呵成,不撒不漏不走形,全凭真功夫。以做鱼最为拿手,炖熬煎炸,各是各味儿。身边有个徒弟,帮着他打下手,外带一个杂役,负责剥葱剥蒜掏鱼肠子报鱼鳃,爷儿三常年在鱼帮盯小灶。
今年鲁一勺的徒弟回老家娶媳妇儿没跟着来,鱼帮把头见窦占龙长得机灵、手脚麻利,安排他去小灶给鲁一勺帮忙。窦占龙会为人,一口一个"鲁师傅"地叫着,端茶倒水择菜切菜,刷碟子洗碗倒泔水,有什么活儿抢着干,从不偷奸耍滑,跟鲁一勺处得不错。平时他走到哪儿,大黄狗就鼠到哪儿,帮他叼个锅铲、扫帚什么的,比人还勤快。
关外天寒地冻,杆子集上几乎没有卖热食的,很多赶集的小商小贩挣个跑腿子钱,吃不起小灶,大灶又没他们的份,身边只带了几个凉饽饽,别说吃一顿热乎饭了,热水都喝不上一口。窦占龙心明眼亮,看出其中有利可图,他在保定府当学徒那几年,见过炒来菜的,无非是一个有锅有灶的小摊子,摆上几把破木板子钉成的桌子板凳,备下油盐酱醋几味作料,其余的一概不用。卖力气干活儿的穷光棍儿家里头没有做饭的,去二荤铺大酒缸又嫌贵,往往自
己买点臭鱼烂虾、便宜下水,拎到小摊子上,让人家给他炒熟了、这个行当叫炒来菜。
窦占龙也是闲不住,便借了一个鱼帮不用的炉头,不忙的时候挂幌子亮锅铲,专给赶集的炒饽饽。小时候他姐姐给他做过炒饽饽,还跟他讲过,那是老窦家祖传的吃食,咱爷爷吃腻了山珍海味,最得意的还是这口儿,三天不吃就受不了。其实炒饽饽再简单不过,拿大葱和干辣椒炝锅,饽饽切碎了扔到锅里,搁点炸虾酱,翻炒几下即可,喜欢吃硬的直接出锅,喜欢吃软的顶多再加点儿水烩一下。
窦占龙用的虾酱色泽鲜明,是杆子帮带来的乐亭货,当地渔民撒网捕捞海虾,有的虾挤掉了头,身子可以剥虾仁儿,虾头扔了也可惜,就拿去捣碎了,揉入海盐做成虾酱,相较关外的虾酱、滋味儿更足。赶集下苦的人们,买上一份窦占龙的炒饽饽,先拿筷子头儿蘸着碗底的虾酱下酒,喝美了再把饽饽往嘴里一扒拉,又当菜又当饭、又解饱又解馋。价钱还便宜,所以他炒饽饽的小买卖做得挺兴旺、捎带着卖点烟叶子,总之是有钱不够他赚的,最后算下来、连同在杆子帮做买卖攒的钱,拢共有二百多两银子。留下一点散碎银子预方便,其余的凑个整拿到银号,兑成银票揣在身上,想着明年做完买卖回趟老家,亲自往姐姐姐夫面前一放,那得多提气?尽管当年出来的时候,跟家里人说过大话——不置千金誓不还乡、他这一年在关东挣下的银子,离着一千两金子还差得挺远,可也拿得出手了。
临近打蝗鱼的日子,进京送贡品的大车队才到,遍插龙旗的花粘辘木车在江边停了一大片,几个头领下马的下马、下车的下车,手下人前呼后拥,一个个耀武扬威,派头大了去了,住进提前打扫完的网房子,守卫的官兵和车把式们在附近搭帐篷宿营。
杆子帮各路行商的货卖得差不多了,皮货山货也收齐了,只等跟着送贡品的车队一道入关。打蝗鱼的鱼帮、由内务府直接管辖,打鱼的渔网、鱼叉,均受过皇封,鱼户后代不必从军,种地不用纳粮,如若交不够缠鱼,轻则挨板子,重则掉脑袋。鲲鱼不仅稀罕,也十分难打,要提前在江弯处掘坑引水,用大网拦挡住入口,设为"鲤鱼圈",春季开江捕鱼,先祭鱼神,杀一口黑猪,把猪血、五脏撒入江中,献性献酒,依仗着这股子腥气将鱼引过来,鱼户们持叉带网,一旦发现埋鱼,使在船上紧追不舍,日不停,夜不息。蝗鱼鼻子尖儿上有一块脆骨,随碰破一丁点儿它就得死,因此不能硬打,非得等到它游累了,探头出水换气,身经百战的老鱼户抛出树皮编成的笼头,不偏不倚,恰巧套在鲤鱼嘴上,不能着急往上拽,必须兜住它溜到船边,再借着这个巧劲儿,缓缓引入蝗鱼圈中养起来。
三伏天不可能往京城送蝗鱼,一来没等送到地方,鲤鱼已经臭了;二来不够肥美,守到十冬腊月,江里的鱼最肥,一出水就能冻成冰鱼,形着鲜亮劲儿,拿黄绫子裹上,再卷上一层草帘子,由大车队送往京城。其实春秋两季也送,只不过耗费太大,要把江边的柳木掏成木槽,装满江水放入活鱼,一个槽子顶多装一条鱼,草绳穿鼻,骨环扣尾,将鱼箍在其中,一动也不能动。然后封住槽盖,一路往京城走,三天换一次水,还得有专人击鼓惊鱼,以防它睡死过去,这么折腾下来,送到北京十条鱼,最多活三条,因此说年底的蝗鱼贡才是重头戏。
凿开冰层打蝗鱼的头一天,不仅要献牲拜神,还得在江边上摆鲤鱼宴。当天又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看上去不过五十来岁,头戴海龙皮暖帽,身穿貂皮细裘,镶金边滚金线,精工巧作至极,斜背一口长刀,宽肩乍背腰板儿笔直,来到江边翻身离蹬、下马交鞭,身形矫捷、步履沉稳。身后跟着许多随从奴仆,没有一个貌相和善的,皆如凶神恶煞一般,还带着六条围狗,头狗背厚腿长、毛色铁青,见了人一不眦牙二不叫,但是目露凶光,看得人心里打怵,其余五条细狗,也是一个比一个凶恶。蒙古王爷出行打猎,也不过是这个排场。
《窦占龙憋宝七杆八金刚电子书》第四章 窦占龙炒菜(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