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16 节 东晋的退场 刘裕北伐占领长安后为何突然撤军(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桓楚政权曾经发出了一份诏书,改变了中国,诏书上只有四个字:「改简为纸」。我们知道,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的各级政府颁布命令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竹简,也称为简牍。虽然东汉的蔡伦已经改进了造纸术,能造出便宜的纸张了,不过因为习惯使然,其后的晋帝国政府也是用竹简。桓玄登基之后,就发布诏书说:「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这以后,纸张才完全代替了竹简,成为朝廷公文的书写载体。

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国,可能只是顺应社会的需要,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当时的中国人不会意识到,他们比欧洲人使用纸张早了几百年,并且间接地让延续了几百年的门阀政治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改简为纸」

为什么在刘裕这个门阀政治的异类执政,和桓玄「改简为纸」这道命令之后,门阀政治没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呢?

我们先来思考另一个问题:世家大族子弟把持官场的门阀政治是怎样产生的?你要想知道它怎么没的,就要知道它怎么来的。这里面的原因有不少,但有一条最关键的原因,很多时候都被人忽略,那就是在当时,由官二代和富二代来当官,无论对于皇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那都是既合情又合理。你也不用惊奇,我一解释你就明白了。

我们说当官首先要有文化,也就是至少您要识字,最好读过几本书,在那个纸张没有普及,社会上普遍使用竹简的年代,「读过几本书」这五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山,农民老百姓,几个村子里可能都找不出一个认字的人。换句话说,除了官二代和富二代,当时社会上基本都是文盲,文盲自然是不能做官的,那就没办法,只能由名门望族子弟来担任官员,至少人家看过几本书,这是门阀政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到了后来,尤其是唐朝之后,门阀政治在中国消失了,原因是随着便宜纸张的普及,大家都可以互相抄书了,相当于各种课本文具大降价,很多小地主、小富农家里的孩子都可以读书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上的文化人增多。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可用之人增加了,然后就是考试上岗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老子再牛掰,儿子想当官也要考试了,而且你完全阻止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参加考试,最后的结果就是门阀政治转向了皇权政治。欧洲之所以贵族时代和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时代那么晚才结束,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普遍使用纸张的时间实在是太晚了。

由此可见,人家西方把蔡伦这个改良了纸张的大太监,排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前十名,是很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东晋的世家大族们在刘裕之后,从历史的舞台上渐渐开始谢幕,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可以算作是为这些贵族们写的一首送别诗,全文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野草漫桥,夕阳斜照,不知道现在在寻常百姓家飞来飞去筑窝的燕子,还记不记得当年乌衣巷里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家族的辉煌与显赫。

乌衣巷

二、刘裕北伐

言归正传,刘裕在执掌了东晋朝堂的权力之后,野心也随之增大,不过这哥们本身不属于任何豪门,他想玩平衡也没人跟他玩,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仿效桓温当年的做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和强大,压制各方势力。于是乎,此人在准备了几年之后,找了一个借口,对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举起了屠刀,这个过程,你可以理解为网络游戏里的刷金币和刷经验,完全是为了日后升级做准备。

公元410年,刘裕率军进攻南燕帝国,南燕随之灭亡。三年之后,他又派大将朱龄石进攻谯蜀帝国,还没等大军进入四川,当时的谯蜀君主谯纵吓得惊慌逃进一片小树林,自己上吊自杀了,谯蜀灭亡。又过了两年,公元416年,刘裕动员了东晋帝国全国的兵力,进攻盘踞在长安的后秦帝国,这个后秦帝国的创立者就是杀死苻坚的姚苌,这事儿我们后面会说到,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当刘裕进攻后秦时,姚苌的子子孙孙们正在为了皇位彼此打得头破血流,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消耗在内战之中。毫无悬念地,刘裕在第二年的八月,攻陷长安,姚苌的皇子皇孙,全都被送到建康,排着队被砍掉了脑袋。

就这样,十余年时间,刘裕带着东晋军队,一口气干掉了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还顺便教训了一下比较远的北魏和胡夏国。这样的军事指挥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里为他喝彩,是这样写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裕北伐的功绩,「寄奴」是他的小名,气吞万里如虎,可谓是豪气干云,令人遐想,不过细想一下,还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何况这哥们打的还是少数民族,那更是让南宋这群汉人心驰神往,崇拜不已。

我们打开公元417年的地图,就会发现当时东晋占的地盘极大,史书上说「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按照毛主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教导,这时候的刘裕同学应该是一鼓作气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

刘裕北伐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事实上,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里,也有一些人有这这种担心,比如远在西北的北凉国王,匈奴人沮渠蒙逊,就被吓得差点变成神经病。

史书记载,当后秦亡国消息传来的时候,沮渠蒙逊的一名下属正好来见他,也许是头一天晚上和媳妇儿比较和谐,这家伙见到沮渠蒙逊的时候脸上是一副轻松愉快的表情,沮渠蒙逊一见,立马歇斯底里地喊道,你听见刘裕反攻到关中,心里很高兴,是不是?喊完之后,根本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咔嚓一刀,砍下了这位叫刘祥的下属脑袋。

那么,我们说刘裕继续北上解放全中国了吗?当然没有,否则历史上也就没有南北朝了。恰恰相反,这哥们反而撤兵了,公元417年12月,攻入长安4个月后,刘裕只留下了一万人马驻守长安,自己率领大军东撤,返回了彭城。

不久之后,在胡夏国国王赫连勃勃的进逼之下,刘裕留守长安的将领发生内讧,最后的结果就是,长安被胡夏国抢了过去,东晋只保住了潼关以东,多少算是留下了一些胜利果实。

三、刘裕占领长安后为何突然撤军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历来都有一些史学家为此争来吵去,那就是为什么刘裕占领长安之后突然撤军了?你可能会问我,史书上是咋说的,这事儿吧,比较坑人,说他坑人的原因不是我找不到史书,而是找到的史料有点儿多。

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因为政权太多,导致史书急剧增加,仅仅是24史里,就有五本描写到刘裕这家伙的,分别是《晋书》《南史》《北史》《宋书》和《魏书》,再加上《资治通鉴》,这六本比较正经的史书,都给出了刘裕撤兵的原因。坑人的是,答案不一样。

《南史》和《宋书》里说这家伙留守大本营建康的亲信——前将军刘穆之突然病逝,刘裕觉得后防不稳,只好先撤兵,这叫「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朝代表》第 16 节 东晋的退场 刘裕北伐占领长安后为何突然撤军(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