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18 节 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改制有哪些内容(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北魏的权臣崔浩撰写完了北魏历史之后,把内容刻在石头上公布于众,可是其中涉及到了早期鲜卑拓跋部丑陋的历史,其中最多的是伦理上的恶行,比如娶了自己姨妈,或者睡了自己后妈这样的事儿。本来这些事可能要算是拓跋部的习俗,他们是不太在乎的,可现在来到了中原,建立了政权,学习了汉族文化,就知道了以前这些事儿都不咋地,崔浩这么做,等于是扯掉了北魏老祖宗们的内裤。

这一下子,北魏贵族们终于等到了机会,马上群起而攻之。崔浩没等来几个好评,倒是等来了寒光闪闪的大砍刀,在所有鲜卑人的声讨之下,拓跋焘也没办法,而且他也确实对崔浩很愤怒,老子告诉你「务从实录」,那是说你千万别把功劳落下,谁让你写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而且居然把朕还没审阅的,本来只是给皇亲国戚当参考消息看的国史拿去给所有老百姓看,「公告天下」,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这样,公元450年,70岁的崔浩以「欺君罔上,宣扬国恶」的罪名被判族灭,也就是全族的人都被砍了脑袋。

这就是国史案的经过。

一、崔浩被杀的背后

坦白讲,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崔浩冤枉,在君权时代,他干这事掉脑袋很正常,可是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明白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株连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当时被判族灭的可不仅仅是清河崔氏,因为这个案子受到牵连的,还有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和太原郭氏,他们都因为和崔氏有亲戚关系而被连累,最后死者达300多人;

为什么崔浩有那么大的胆子,有那么长的时间从容地刻完石碑,然后才被治罪杀头,这期间拓跋焘和北魏朝廷干什么去了?所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有意的纵容,或者说一个阴谋。拓跋焘以这件不清不楚的案子,打击了当时的汉人豪强和官宦家族,他的目的应该是在重用汉人士大夫之后,再安抚一下鲜卑拓跋氏的贵族们,毕竟他们才是北魏的国之根本。

顺便说一句,国史案的主审官居然是这部《国史》的主要编写者汉人高允,在他的偏袒之下,很多汉人都逃过了一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拓跋焘整出这个案子,其实是在汉人和鲜卑贵族之间玩的一次平衡,并不是真的追究「宣扬国恶」。

砍了崔浩的脑袋之后,拓跋焘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452年,这位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被自己宠信的太监杀死在自己的皇宫里,终年45岁。

至于说他为啥被太监杀了,《魏书》和《资治通鉴》里的记载比较一致,太监宗爱因为和太子拓跋晃不合,就挑拨拓跋焘逼死了自己的儿子拓跋晃,可是慢慢地拓跋焘认识到自己错了,宝贝儿子其实没啥大逆不道的行为,挺好的一个孩子,就很后悔,史书里说,「知太子无罪,甚悔之」,每日里是长吁短叹。太监宗爱自然是吓得要死,说不定哪一天皇帝就要砍了自己的脑袋给太子报仇,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干死了拓跋焘。

二、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北魏朝廷在拓跋焘死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最后文成帝拓跋濬成功上位,在他掌权的10几年,除了努力搞生产建设之外,拓跋濬干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今天山西大同这个地方开始挖洞,他的目的倒不是当煤老板,而是建造佛像,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中国佛家四大石窟之一。

那么,北魏皇帝为什么要给佛祖造石像呢?

我们今天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外乎儒释道三家,这个释就是释迦摩尼的释,也就是佛教。前面说过,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从西域进入中国的,但是真正得到统治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的重视,那就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了。

统治者重视的原因是佛教和他们一样,都是外来户,面对犹如庞然大物一样的中原文化,五胡这些少数民族往往心里自卑得要死,而信奉同样外来的佛教多多少少能让他们得到一丝心灵安慰,有一些家伙甚至把佛教当做自己的文化在中国到处宣扬。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从西域过来传法的佛教徒往往都是魔术师,也就是能够表演各种各样的神通,什么水盆子里变出莲花,光着膀子弄出几条蛇来,甚至让妇女无缘无故怀孕等等,相当地神奇,石勒、苻坚等人几乎都信奉佛教。

至于说老百姓,信教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天活在战争阴影里,担惊受怕的日子一过就是一百多年,实在是太苦了,而中国本土没有那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宗教,佛教的六道轮回和这期间出现的往生西天的学说,一下子就填补了这个空白。

佛教让大家总算明白了,这辈子的苦是因为前面几辈子的因,或者说「业」,而这辈子忍耐一下,来世就会好多了。就算去不了西天,也修不成佛,但也许可以得到福报,转世成一个富家翁,那也是「岂不美哉」的事情。

到了北魏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终于达到了偶像崇拜的高潮,啥叫偶像崇拜?就是弄个佛祖或者菩萨这些老人家的雕像,没事的时候磕个头,拜一拜。

那么,为啥要拜佛像?因为俺们中国人都比较实在,觉得你要去求人家保佑,就要等价交换,给人家一点儿好处,可是佛祖和菩萨啥也不缺,咋整?只好虔诚地磕两个头,烧两炷香,而磕头烧香那是必须要看准对象的,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扑通跪倒就磕头。既然佛祖他老人家不能现身,坐在我家炕头上,那我就只能画一幅像,或者弄一个小雕像,放在炕头上,对着这东西顶礼膜拜,也算是一片诚心。

这些事情本来都不复杂,也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到了帝王这里就比较麻烦,帝王们有的是钱,如果和老百姓一样,弄一个巴掌大的雕像,那实在是显得寒酸。俗话说心诚则灵,咋看你心诚不诚?这个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花多少钱,有100万,只给我花1块,花的钱不到位,那你肯定心不诚,万一佛祖知道我心不诚,别说下辈子了,这辈子能不能得个善终都不一定。

基于上面说的各种原因,北魏的帝王们只要手里不缺银子的时候,就挖洞造佛像,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北魏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剩下两个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十六国时候开始建造,后来在北魏时期得到大规模的扩建,这些东北银可谓是下了血本。

其实同一时间,由于文化的交流,南方对佛教的重视比起北方也毫不逊色,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那并不是说说而已,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而且还因为佛教里面唱经,也就是梵呗的这种音乐形式,催生出了韵律诗,这种以和尚念经为底蕴的文学形式在后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唐诗。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朝代表》第 18 节 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改制有哪些内容(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