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求福更得祸 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是否死于宦官之手(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的另外一些官员了。比如左拾遗白居易,前面我们说过此人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东台御史元稹,就是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那位,他还写过一个可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的小说,叫《会真记》,到了元代的时候,被改编成了著名的戏曲《西厢记》。
元稹这个人尤其擅长写悼亡诗,也就是天天哭着喊着怀念自己已经去世的老婆,什么「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者「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听这个意思,好像写完了把笔一扔,就要跟着亡妻到地下世界了。
当然,这种事儿没发生,事实恰恰相反,他一边写着这些悲悲切切的诗句,一边和很多女子勾勾搭搭,有名有姓的就十多位,所以后世有人说他「不但见女色即动心,甚至听说女色就怀鬼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批评他和白居易两个人,说「皆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就是贪图享受和女色,过于放纵自己欲望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白居易和元稹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敢于直言,也愿意给老百姓办事,还是值得表扬的,当然,你如果说敢说敢干,他俩还真不如另外一位同时代的名人,那就是韩愈。这个人也是唐宪宗麾下的臣子,在担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一职时,表现突出,升任为刑部侍郎,刑部相当于今天公安部、检察院和法院三者的结合体,侍郎就是副部长,二把手,那职位还是相当高的,可是就在这个职位上,他干了一件胆子很大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从印度次大陆引进的佛教在唐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汉传佛教的八个大乘宗派和两个小乘宗派可以说都是在唐朝形成的。公元819年,唐宪宗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景仰之情,特意派人去凤翔把释迦牟尼老师的佛指骨舍利接到长安,所谓舍利就是高僧们去世火化之后残余的部分,现在科学认为是人的骨头在600度到1600度之间燃烧后产生的化合物。但佛教界认为这些都是圣物,尤其是释迦牟尼老师的,那更是圣物中的圣物。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刑部侍郎韩愈这时候站了出来,写了一篇奏折,叫做《谏迎佛骨表》。大意就是皇帝啊,您不应该放着中国本土的圣贤不拜,反而去供奉老外的破烂玩意,他说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秽之馀」,也就是脏东西的意思。这话已经很让唐宪宗很伤心了,俺辛辛苦苦地接回来一件宝物,你说是脏东西,你咋想的?可是韩愈这家伙还没说完,他加了一句任何人看见都会生气的话,八个字,「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啥意思?您拜佛求长生,求福气,只怕求不来好事,反而会得到祸患。
人家皇帝老子已经把佛祖舍利取了回来,韩大学士这时候说这话,实事求是地讲,那就相当于诅咒。
果不其然,宪宗勃然大怒,开始想砍了韩愈的脑袋,后来在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的苦苦求情之下,把韩愈发配到潮州去当刺史。就在去往潮州的路上,韩愈遇到了自己的侄孙,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可谓是家国不幸诗人幸,对于大多数诗人,你要是不让他颠沛流离,他也写不出啥好句子。
顺便说一句,韩愈的这位侄孙比他要有名得多,因为此人就是韩湘子,一点都不错,就是我们说的八仙之一。
那么,我们说韩愈批评皇帝拜佛的事情,说的对不对呢?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事关宗教,就不能用对错来衡量了。基督教里面有一个叫做德尔图良的大主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这是一句非常牛掰的哲学名言,让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是的,如果你信的宗教现象可以用科学或者生活经验来解释,那你还信吗?你肯定不信,只有那些你无法解释的,你才会虔诚地礼拜。所以,韩愈老爷子用对和错来评论宗教,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当然,韩愈作为一名官员,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是对的。他在这篇奏章里说,我们的老百姓对佛教的狂热达到了「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大家为了信佛都不干活了,甚至「解衣散钱,焚顶烧指」,也就是用自残的办法来对佛祖表忠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唐宪宗作为一个皇帝,再去推波助澜,那自然是不合适的。我们以前讲北周武帝灭佛的时候也介绍过,真正的佛教大德对于这些狂热的举动是反对的,他们称之为佞佛,是得不到解脱的。
韩愈韩老爷子应该算是一位正直的官员,并且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他都给老百姓干了很多好事,很多实事,说一句好官儿,是不为过的。不过他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寡人有疾,在好色这件事上,他比白居易和元稹更甚,这哥们妻妾成群,满朝皆知。据说他把壮阳药喂给公鸡吃,然后再吃公鸡,效果杠杠滴,还起了一个名字叫「火灵库」,不过呢,这些事情做得多了之后,他的身体就很差,四十多岁就看不清东西,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关于这位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文化人,我们到了宋朝,讲到欧阳修的时候还会提到他。
四、唐宪宗之死
言归正传,我们说唐宪宗打击了藩镇势力,起用了很多好的官员,社会稳定,老百姓生活幸福,好像都是好事,但是你要知道,这一切背后有一个巨大问题,或者说是妥协,那就是对太监们掌权的不干预。不仅不干预,还要给与更大的权力,以前太监只是掌握神策军,但在宪宗时代,为了联合太监对付大臣和藩镇,又开启了太监掌中枢的情况,用唐宪宗这家伙自己的话说是:「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意思就是我捏死宦官们就像是捏死一个蚂蚁,很可悲的是,这哥们就是在吹牛,而且还把自己吹死了,因为他的死很有可能是太监们下的黑手。
晚年的唐宪宗和很多皇帝一样,一边吃着壮阳药,一边吃着长生不老药,效果啥样,是不是比韩愈老爷子的火灵库效果还好,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我们知道这家伙的性格变得暴躁无比,经常诛杀左右宦官。到了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这位皇帝突然死亡,关于他的死,《旧唐书》说:「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新唐书》里说:「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很明显,两本唐书即便是用了春秋笔法,也坚定地认为他就是被宦官干死的。
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唐穆宗李恒,那么李恒对杀了他亲爹的宦官们是啥态度呢?四个字,没啥态度,或者说不敢有啥态度,因为他自己也是宦官扶上马的,虽然他是正牌的太子,但如果不是依靠大太监梁守谦、王守澄等人,他能不能当上皇帝还真说不定。
事情是这样的,李恒做太子时,另外一位太监,神策军的左军中尉吐突承璀一直酝酿着废掉这个李恒,让澧王李恽(yun4)做太子,不过呢,唐宪宗有点犹豫,虽然宪宗自己也不喜欢这个太子李恒,但废立太子毕竟是大事。
问题是,另外一批太监已经把宝押在了李恒身上,他们是绝对不能允许换太子这种事情发生的,就在宪宗暴死的当天,太监中尉梁守谦和其他宦官杀了这个吐突承璀,还有澧王李恽,然后唐穆宗李恒才被拥到了皇帝宝座上。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唐宪宗,吐突承璀,还有澧王李恽的死,就是一群太监们想尽早拥立李恒上台的一个大阴谋,而李恒本人在这场阴谋里,就是一个傀儡,一个道具而已,你想想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唐穆宗敢对太监们有态度不?
说穿了就一句话,大唐帝国宦官专政这个绝症这时候已经扩散到全身了,想单纯地用手术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好使了,唐穆宗是不是知道这一点我不知道,但史书上说,
穆宗在位的四年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就是一个字,玩,并且「不留意天下之务」,也就是自己放弃治疗了,这样一来,在他爹宪宗时代已经听话了的各个藩镇重新反叛,竖起了割据的大旗,而宦官们更是「纠绳军政,事任专达」,太监们的权势开始扩散到军政两界,内外两大绝症都有加重的趋
()
势。
那么可能你要问了,太监厉害,皇帝无能,那大臣们呢?很可惜,这时候朝里的大臣们只要反对宦官的,都被排挤到地方,剩下的都是依附宦官的,而最令人无语的是,这些依附宦官的大臣们还分成两派,一派叫牛党,老大叫牛僧孺,另一派叫李党,带头大哥是赫赫有名的李德裕,两派彼此斗得你死我活,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一直到唐宣宗,牛僧孺和李德裕两个家伙这才蹬腿死掉,整整斗了四十年,六任皇帝。
你要是说,这些人为了啥斗争?说实话,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有人说一派代表了新兴的士大夫,是改革派,另一派是老牌贵族,保守派,所以才斗。我觉得这就是生搬硬套,实际上,这两个党派的背后都是宦官,某一派是不是上台,就看它背后的太监大佬是不是给力,不过只要一派上台了,对另一派那是穷追猛打,恨不得把对方全都赶出朝廷。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是不是他们背后的宦官大佬们让他们这么做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还真不是,宦官们虽然操纵着这些官员的升迁,甚至生死,但在两派的斗争中,却始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你们不来惹我们这些残疾人,你们愿意干啥,随便。
所以,看到最后,我的结论是,这两派大臣都是东北人的性格,斗得你死我活的原因就四个字,瞅你膈应,就是瞧对方不顺眼,这场著名的瞧你不顺眼战斗在历史上称为「牛李党争」,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确诊得了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这内外两种绝症,现在又生了朋党之争这场大病,而且一病就是四十年,把整个国家彻底拖入了深渊。
那么,从唐宪宗时代开始的这场党派斗争到底是咋开始的,牛僧孺是啥人,为啥还有人说李德裕这个党派头子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备案号:YXX1zbYYPZBC31X34wSr5RG
《隋朝短命王朝》第 23 节 求福更得祸 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是否死于宦官之手(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