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世界的大唐 鼎盛时期开放包容文化输入与输出不断(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拥有70多个藩属国和300多个朝贡国。
一、唐文化输出日本
这里面最殷勤的就是日本,从公元630年,一直到公元894年,日本一共向大唐派遣了5000人左右的遣唐使,全面向中华学习各种技术和文明,学习范围就两个字,一切,所有大唐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比如说刺身,就是今天的生鱼片,本来是中国美食,称为「脍」,它和另一种称为「炙」的美食烤肉在中国古代特别流行,合起来叫「脍炙人口」,就是贼好吃的意思。日本人在唐朝把这两种东西学过去之后,发扬光大,成了日本美食,反倒是中国没有形成生鱼片文化,原因是中国大多数鱼都是河鱼,也就是淡水鱼,寄生虫特别多,宋代之后慢慢就放弃了,反正俺们这儿好吃的有的是。
日本吃的大多数是海里面的咸水鱼,虫子少,味道也更好,就这么发展出了日本刺身文化。顺便说一句,配合生鱼片的日本酱油也是中国的发明,是日本的觉心禅师把这东西的制作技术从中国带回了日本。
再比如说日本今天著名的榻榻米,实际上就是中国汉唐一直使用的叠席,后来在日本标准化了,一块榻榻米就是1。62平方米,也称为一叠,一直到今天,日本的典型房间面积还是用多少叠来计算的。同样,中国在晚唐五代之后也逐渐放弃了席地而坐的叠席,改用了桌子、椅子还有胡床,而日本却把榻榻米一直使用到了今天。
还有和服,那本来是三国时期,孙权这小子统治的吴国人日常服装,日本人学了之后,又按照唐朝服饰进行了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的和服。一直到今天,大多数日本和服店还称为吴服店。
其他比如大唐的茶艺演变为日本茶道;大唐的相扑到了日本连名字都不改,还叫相扑;大唐的簪花演变为日本插花,大唐的诗词变成日本俳句等等。
有一件事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领悟能力也强,比如说开元盛世时期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同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这哥们20岁来到中国,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晁衡,学习了几年汉语之后,居然给他考中了进士,开始像模像样地在唐朝做官,官位最后达到了惊人的从二品,潞州大都督,开国公,混得比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还要滋润。
你要知道,著名的「诗圣」大人杜甫,最高的官职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级市市长,「诗仙」李白更惨,一辈子都没做过官,他的翰林待诏,和当年武则天手下的北门学士一样,无职无权,只是在皇帝面前写个诗而已。
唐朝诗人里官职最高的是写出了「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死后被追认为从一品的太尉,和杨玉环的爹一个待遇,而晁衡一个日本人,居然混到了从二品,确实是了不起。
据史书记载,这位阿倍同学自从来到中国,就没有再回过日本,最后以72岁的高龄老死在中国。那么,是他不想回去,不思念家乡的小芳么?并不是,实际上,他曾经在50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名字叫《长安望月》,开篇就是「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这样让人惊艳的句子,诗为心声,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说明这哥们当时很想家了。
到了公元753年,他终于把各方面都安排妥当,向唐玄宗请好了探亲假,收拾收拾,准备坐船回日本看看小芳妹子。长安城里的好朋友也都来送行,这些好朋友里也有咱们认识的,比如说王维、李白等人,都和这位晁衡的关系很好,所以我们说晁衡这个日本人情商绝对高,诗佛王维和诗仙李白,这两家伙互相之间都不说话,但却都是这个阿倍的铁哥们。
可惜情商高不代表运气好,一起出海的一共四条船,只有他阿倍大人坐的这一艘,中途被大风吹到了越南,经过九死一生的折腾,最后绕了一大圈,这哥们又被送回到了长安。这期间李白听说阿倍哥哥掉海里了,以为肯定是升天了,还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诗名叫《哭晁衡卿》,里面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既情真意切,也是千古名句。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阿倍仲麻吕也60多岁了,就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老老实实地在唐朝做他的大官,一直到去世。
二、鉴真东渡
有一件事,是阿倍仲麻吕不知道的,那就是他公元753年那次回日本的旅行,之所以坐船被大风吹跑了,后来还遇到了强盗,到了越南,完全是因为他那四艘船里,有一个超级倒霉蛋,而阿倍的遭遇,只不过是老天爷眼睛花了,打偏了。换句话说,他阿倍替那个倒霉蛋挡下了所有灾难,让后者平平安安地到了日本。
这个倒霉蛋是一个扬州的大和尚,法号叫鉴真。
鉴真和阿倍仲麻吕同行这次,已经是他在十多年里第六次试图东渡大海去日本了,前五次全都失败了。你若是问,这和尚是想去日本打工发财的么?那自然不是,那个年代的日本相当于今天的坦桑尼亚,穷得叮当乱响,去了等于是发配。
为什么这个老和尚一定要去日本?因为十几年前,他认识了两个日本遣唐使,荣睿和普照,这哥俩除了是留学生,同时也是佛教徒,对鉴真是一脸的崇拜,极力忽悠他去日本弘扬佛法,说俺们那旮瘩老愚昧了,老百姓都需要您去启蒙启蒙他干活。
鉴真一听,觉得自己要为岛国的人民负责,就发下了誓愿,「此生必致日本弘法」,同时还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这是有关佛法的大事,不能因为爱惜生命而不去做。
《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第 17 节 世界的大唐 鼎盛时期开放包容文化输入与输出不断(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