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23 节 求福更得祸 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是否死于宦官之手(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唐顺宗即位之后,虽然自己半身不遂,流着哈喇子躺在床上,但还是马上启用了很多思想进步的大臣,开始了试图治疗大唐两绝症的三反运动。

一、三反失败

反腐败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比如说皇宫里一直存在的宫市五大坊,就是唐顺宗他爹唐德宗设立的,一群太监以为皇宫采办物品的名义,专门在市场上巧取豪夺,买东西不给钱,这事儿在历史上还挺出名,白居易老先生的名著《卖炭翁》里,对此有深刻的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说的就是五大坊的太监们,最后卖炭老头儿的一千多斤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绡一丈绫」,悲惨得很。

唐顺宗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对于腐败这事儿,看得比他爹唐德宗要清楚,三反运动的第一刀就砍向了这个宫市,取消了五大坊,百官和老百姓都是拍手称快。

刚开始的时候,改革还算顺利,打击一下个别腐败的宦官,敲打敲打藩镇的军方,基本上没啥大乱子,但不可避免的是,半年之后,改革派终于走到了深水区,换句话说,碰到了雷区,你死我活的时候到了,他们想委任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军节度使,读书人韩泰为神策军行军司马。

前面说过,神策军就是禁军,保卫皇帝的,从它成为禁军的那一天开始,就控制在宦官手里。现在这些改革派想干什么,那是「二王八司马之心,宦官皆知」,知识分子们以为有皇帝撑腰,腰杆子硬了,想从太监手里抢夺兵权,可是他们忘了一件事,唐顺宗这个半身不遂患者此刻正躺在担架上上朝,口齿不清的他还需要太监给他当翻译,现在你想夺太监们的兵权?谈何容易!

于是乎,就发生了下面的事情:公元805年7月28日,大太监刘贞亮等人逼唐顺宗下旨,说「积疢未复,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也就是说,自己身体不好,让太子李纯监国;8月4日,太监们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这个李纯就是唐宪宗;8月6日,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去渝州当司马,随后第二年王叔文被赐死;11月4日,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被贬到地方去做司马。

所谓的某某州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在唐朝基本就是专门为这些被贬官员设置的,啥权力没有。后来的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啥白居易老头儿哭得那么厉害,就因为他那个江州司马也是被贬的官儿,听着琵琶小曲,觉得自己和那个歌女也没啥区别,所以,在这首《琵琶行》里,才诞生了那句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图(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现在你知道了,这些改革派之所以得到「二王八司马」的专有称呼,就是因为他们最后都被贬为了司马。这里面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这两位不仅是改革家,也是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黔之驴》都是我们上中学时必背的课文。

不过从政治上来说,柳宗元同学被贬为司马之后的《封建论》那才是宏篇巨作,非常牛掰地阐述了秦始皇老爷子的郡县制为啥比周朝的分封制优越。实事求是地讲,他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许就是对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没权力这件事的吐槽。千古下来,历代政治家都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就说过,「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也就是说像孔子这样拥护分封制的圣人也驳不倒柳宗元。

再后来,甲骨文大师郭沫若写过一个《十批判书》,痛骂秦始皇,歌颂孔老二,毛泽东看了之后,给郭沫若写了一首诗,里面有「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样的句子,意思就是老郭,您这学问还是差点儿啊,请回去读读柳宗元柳子厚的《封建论》,不要开历史的倒车,想回到周文王的时代。

言归正传,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本来是想给大唐治疗绝症的,结果是大太监们小手一挥,医生们都变成了司马,下了台的残疾皇帝唐顺宗第二年就翘了辫子,接替他的是唐宪宗李纯。

二、李愬雪夜入蔡州

李纯上台之后,有了老爹的教训,太监们他是死活不敢碰了。再说了,这哥们本来就是太监扶植上台的,那感情还是有的,而且我们说太监们这个群体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要给他们想要的利益,他们对皇权没有觊觎之心,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可能当皇帝,但太监是当不了皇帝的,他们只能是皇权的维护者,而不是打倒者,因为维护现有的皇权,就是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唐宪宗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皇帝,他知道,像他的瘫痪老爹唐顺宗那样,想疾风暴雨般地扫除一切害人虫,最后被干趴下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李纯同学积极地和宦官搞好关系,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就靠着宦官掌握的神策军,干死了反叛的西川节度使刘辟,尝到了甜头的李纯决定继续依靠宦官,清理藩镇,换句话说,咱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那就先治一个绝症。

现代历史学家张国刚有一本书,叫《唐代藩镇研究》,在那里面,他说中唐时候的藩镇「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啥意思呢?就是说虽然这时候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也挺严重,但还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这些藩镇都需要借助朝廷的威望来加强统治。换句话说,碰到一个聪明的,强势的君主,藩镇就会乖顺一些。这个前提是,朝廷必须展现自己的力量,新上台的唐宪宗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边聪明地安抚各个节度使,许以各种好处,一边寻找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准备狠狠地干他一下子,两个字,立威。

公元814年,终于被他找到了,淮西节度使死了之后,儿子不向朝廷报丧,而是自己一屁股坐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掌握了军权,控制了淮西。

这个淮西节度使所在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南,当时叫蔡州,它的实力比一般的节度使要强,但是还比不上北边朔方的几个节度使,换句话说,杀鸡给猴看,淮西就是最合适的那只鸡。

从公元815年开始,战争打了两年,到了817年9月,归附朝廷的随邓节度使李愬利用风雪交加,蔡州方面放松警戒的天气,在一个夜晚,率领9000人急行军35公里,打进了蔡州,战争以唐朝中央的大获全胜告终。

这事儿你今天听起来容易,实际上,敌情的判断,时机的选择,并不容易,何况还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别的不说,大雪纷飞的夜晚,能让9000多名士兵不走散,悄无声息地接近到敌人的城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光老爷子在《资治通鉴》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描写相当经典和震撼,以至于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把这段单独拿出来,取了一个名字叫《李愬雪夜入蔡州》,也是我当年必背的课文。

李愬雪夜入蔡州(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淮西节度使完蛋之后,所有节度使都知道了,唐宪宗这家伙要来真格儿的,马上上表表示臣服,您李纯还是大哥,说啥是啥。

就这样,到了公元819年,大唐王朝出现了无比和谐的一幕,地方节度使都纷纷表白自己是唐王朝的藩将,都听中央的。有人因此说唐宪宗平定了藩镇割据,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必须说,仅仅是书面上、文字上的有道理而已,大唐王朝只要不能保证中央的力量最大,形成强有力的集权制度,藩镇就是火山,不喷发那是旅游胜地,一旦爆发,烧死一大片。

即便是这个表面和谐,在那时候的唐朝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唐宪宗干得还是不错的。他当政时,还起用了很多好的官员,而且他也舍得放权,所谓「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当时出名的宰相有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人,这些家伙勤勤恳恳,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元和中兴」,是中晚唐时期难得的政治清明时代。

三、韩愈谏迎佛骨

不过,如果论后世的名气,这些宰相因为写诗的水平差了一点儿,就比不上唐宪宗手下

()

的另外一些官员了。比如左拾遗白居易,前面我们说过此人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东台御史元稹,就是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那位,他还写过一个可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的小说,叫《会真记》,到了元代的时候,被改编成了著名的戏曲《西厢记》。

《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第 23 节 求福更得祸 创造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是否死于宦官之手(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