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3 节 朕欲诗远方 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竟然都跟杨广有关系(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意思很浅显,大家都说这条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元凶,可是今天它还在造福老百姓,如果不是因为有「水殿龙舟」这种事,我皮日休觉得,杨广的功劳可以比得上大禹治水。

水殿龙舟是指什么呢?其实指的是隋炀帝在建造工程里给自己干的私活,公元605年,他在开始上面两个大工程的同时,还下令建造龙舟和配套的各种船只几万艘,以供他和文武百官从大兴去江都之用。据史书上记载,这些龙舟规模极大,上下四层,每一层都如同宫殿一样,所以叫水殿龙舟,航行的时候要靠纤夫来拉。

杨广后来每次去江南,都有上千艘这样的龙舟,加上各种其他船只,首尾有一百余公里,骑兵在岸上护卫,万马奔腾,旌旗遍野的架势很是壮观,周围500里之内的地方政府都要进贡吃的和用的,他和王公大臣侍卫奴婢们根本吃不完,走的时候一概抛弃,可以说是奢靡之极。

除了龙舟,杨广的私活儿还包括大兴土木,沿着运河给自己建造离宫,一共有四十多座。这里只用洛阳西郊的西苑做一个例子,它的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建有人工湖,湖水上还有30多米高的假山,宫殿林立,周围围绕着人工小运河,连接了寝宫十六所,称为「十六院」,每院美女二三百人,这也是绝对的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皮日休老先生的感慨是对的,有了这些斑斑劣迹,修建大运河的功劳再大,那也比不上人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怀。至于皮日休的诗里说有人把隋朝灭亡归于开凿大运河,其实指的不仅仅是大运河工程,它说的是隋炀帝这个有史以来最大包工头搞的所有工程。

我这里简单地从《资治通鉴》上给你摘抄几个他承包的工程,公元607年,「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同一年,「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公元608年,「发男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一百多万农民工修长城,十几天就干完了,死了五、六十万人,翻开《资治通鉴》,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比如说建造东都洛阳,它说「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那就是至少死了近百万人。

在大胡子司马光的笔下,隋炀帝这个包工头的所有工程都是像火箭一样的建设速度,但至少要累死40%的民工,我算了一下,按照这样的记载,从隋炀帝上台大搞基础建设的5年之内,死于各种工程的农民工大概在500万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后世有人说,隋朝亡于大运河和各种工程。

我今天要说一下的是,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可能有很深偏见,或者说抹黑隋炀帝的工程。

我有三点理由,第一,根据《资治通鉴》本身记载,杨广上任之前的开皇年间,隋朝人口是870万户,再根据《隋书》和《旧唐书》两本权威史书的记载,大业5年末,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人口是890万户,也就是说人家杨广上任之后的5年里,人口增加了20万户,你要知道,这位包工头的大部分工程,包括修运河,修长城,修洛阳新都,都是在这5年里完成的,你说死了几百万人,那为啥你自己的记录又说人口反而增加了?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司马光说10个月的洛阳东都建设死了近100万人口,可是同样由宇文恺建造的大兴城,规模更大,工期更短,你咋没记载死了这么多人呢?难道宇文恺后来老糊涂了,只能靠死人来建造新城?这个和其他史书上记载的宇文恺不符。

死亡几百万人,就算没有大的农民暴动,小规模的总得有吧?可惜的是,有记载的第一起隋末农民起义是公元611年的山东王薄造反,那是为了反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

基于这三点理由,我高度怀疑司马光老爷子的公正性,他的本意也许是劝谏天下皇帝们,不要随便搞什么大工程,毕竟,这老爷子是最出名的保守派。

当然,我们这里也必须强调说,隋末人口锐减是不争的事实,到唐高祖李渊称帝的时候,全国人口据估计只有200万户,五分之四的人口在十年里消失了,就因为天下大乱,民变四起。我不反对把这个罪过扣在隋炀帝的脑袋上,毕竟是在你杨广的任上发生了大规模民变,你不负责谁负责?但是,我也反对那种说因为他搞工程导致人口减少的论调。

四、打败吐谷浑

书归正传,交通顺畅之后,杨广迫不及待地喊出了第二句话,「世界那么大,俺要去看看」。除了巡游江南,什么塞北,西域,东北,这哥们几乎跑了一个遍,十几年的皇帝生涯中,在首都就没住几天,几乎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准备出差的路上。

公元607年,杨广开始巡视漠北草原,去看望了一下突厥人。这时候的突厥,由于杨坚当年的挑拨离间,早就分为了东西两部分,东边的东突厥首领是启民可汗,和隋朝的关系贼拉地好。想当年这小子在归顺杨坚的时候,不仅表示「永为番属」,而且在信里给杨坚上了一个称呼,叫「圣人莫缘可汗」,并且说:「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杨坚可没想到这个没文化的少数民族头子这么会拍马屁,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顺便就把一个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可汗,两家从此之后就变成了亲家。

前面说杨广去江南坐的是4层楼高的「水殿龙舟」,这一次去塞北,走的是驰道,他坐的是「观风行殿」,也是出自建筑天才宇文恺之手。啥叫观风行殿?其实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大房子,几百名侍卫可以站在上面,下面有可以拆卸的轮子,行走的时候就是房车,停下来就是一座小型宫殿,在五十万骑兵和步兵的簇拥下,隋炀帝的观风行殿如同一个怪兽,整个队伍连绵五百余里。

他那个名义上的妹夫启民可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土老帽首领哪里看见过这个阵势,史书上说,「诸胡骇悦」,这些家伙是既害怕,又佩服,一个个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朝着隋炀帝顶礼膜拜。杨广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别人对他的崇拜,一高兴,大手一挥,赏!仅仅是绸缎,就赏赐给这些胡人2000万匹。

这样一来,他手下就有几个人开始议论了,说隋炀帝太过奢侈浪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牢骚最多的人就是高熲、宇文弼和贺若弼,这三个都是杨坚时代的老臣,也都是为隋朝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头儿,本以为说两句风凉话没啥,可惜的是,杨广手起刀落,刷刷刷三声之后,三个老家伙的脑袋掉了一地。

高颎肯定是在后悔没有听他老娘的话,偏要搞什么东山再起,重新做官,但我估计其中最后悔的应该是贺若弼,因为他爹贺若敦当年就是因为私下里议论朝政,被北周晋王逼迫自杀的,临死之前,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扎出血,告诫自己的这个儿子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你爹我就是因为嚼舌头才被杀的,你千万要记住啊。很不幸,贺若弼记忆力不好,没记住,最后也死在了舌头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东边的那个邻居,进入飞鸟时代的日本,终于知道倭国不是啥好名称了

()

。当时在位的大和推古天皇派了遣隋使小野妹子向杨广递交国书,在国书里称呼他自己为「日出天子」,称隋炀帝为「日落天子」,差点没把性格高傲的杨广气死,马上派了裴世清去日本,带去的国书里第一句就是,「皇帝问倭王好」,啥日出天子?你是倭国,知道不?日本人当时也不生气,小野妹子后来带回来的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算是给隋炀帝一个面子,杨广也没啥办法,实在是太远了,够不着,只好不搭理人家。

江南和北边都去过之后,隋炀帝又把目光投到了西边。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和西域诸国的联系就断掉了,丝绸之路虽然断断续续还有驼铃声,但比起大汉时代,那几乎就等于无。现在盘踞在西域和隋朝之间的是那些打不死的小强,鲜卑族的东北银,这些家伙改了名字,叫吐谷浑。隋炀帝心里冷笑一声,吐谷浑个毛?你们不就是那些长得漂亮的鲜卑慕容部后代吗?给我干。一声令下,公元608年,隋王朝发动战争,一举打败了吐谷浑。

第二年,隋炀帝就发表讲话了:「自古天子有巡守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胭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这意思就是问手下大臣,南朝那些家伙是不是因为呆在深宫里才亡国的?

大臣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知道这位爷又想出去看世界了,异口同声说「是!」按照这个逻辑,皇帝出去到处溜达才能不亡国。于是乎,隋炀帝又开始西巡,每次出去都带着一大批王公大臣和后宫女眷,整的队伍无比庞大,这次也不例外,但不同于下江南和巡视塞北突厥人的是,这次出西域的交通情况实在太差。

那时候从大兴城往西走去西域要穿过青海,再经过终年冰雪的祁连山,才能到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北部,中间有些山谷只能一个人经过,经常需要在野外露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跋涉,杨广这群准备明显不足的驴友,在付出了冻死无数人的代价之后,终于穿越了祁连山,到达焉之山脚下的甘肃张掖。关于当时的艰苦,只用一件事就可以说明:那些冻死的人里面就包括杨广的亲姐姐,北周最后一位太后杨丽华。49岁的她在冻伤之后,没等到达张掖就死了,能活下来的,包括杨广在内,那都是体格比较健壮的。

据隋书记载,后来杨广还带队继续向西,来到了甘肃最西边的玉门关,中国古代400多位皇帝里面,隋炀帝是唯一的一位来到国门最西边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有诗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东风都吹不到那里,隋炀帝却去了。那我们就要问一句,他是去干啥的?有人说,他出巡的主要原因是想去享乐的,也有人说,他是去开疆扩土的,还有人说,他就是天生喜欢旅游,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说法都不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家伙走那么远?备案号:YXX1Mz9DEldHX2bXpztNdjp

《隋朝短命的启示》第 3 节 朕欲诗远方 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竟然都跟杨广有关系(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