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15 节 开元四宰相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只有两个半(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在我看来,什么老婆孩子腐败,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唐玄宗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我这里引用史书上的另一句话,叫「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姚崇这个人,手腕灵活,干事情目的性很明确,只要办成了事儿,什么规矩、制度他并不太在乎,而接替他的宋璟就严谨地多,干任何事情都循规蹈矩,方方正正。

唐玄宗在姚崇的帮助下,清理了武则天和

()

韦皇后时期混乱的朝堂,接下来,他希望看到一个能够维持政治纲纪,强调道德和规矩的人物来以身作则,整顿社会风气,在这样的战略思想转变之下,办事不讲原则,只问结果的姚崇就不适合了,刚直不阿的宋璟走上了相位。

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的大臣,由于性格刚正,和武老太太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干得那叫一个激烈。神奇的是,这样一个刺头儿,既没有被贬,更没有被杀头,那只说明了两件事,第一,宋璟这家伙,正直是正直,但他可不傻,当官应该还是有点儿手腕的;第二就是武则天老太太一直都不糊涂,对于宋璟这样没有皇族背景,只是刚直不阿的老臣,武则天是不会仅仅因为他和自己的两个床上玩物对着干,就打击对方的。

后来到了唐睿宗时代,宋璟当上了宰相,可惜,和姚崇一样,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赶出了京城,贬到当时的穷乡僻壤,今天的一线城市大广州去当刺史。

据说广州人民那时候一直住草屋,是宋璟教会了他们用砖瓦盖房子,也正因为他在广州的名声和政绩,让唐玄宗决定他接任姚崇,担任开元年间的第二位宰相。

宋璟的主要功绩就是整肃了唐朝的风气,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说的三讲教育,从上到下,整个大唐在宋璟担任宰相的时候,法制严明,正气多过邪气,就连皇帝唐玄宗,在单独召见大臣的时候,都要让一位谏官,也就是纪委的处级干部站在一边负责监督,另外还要有一个史官负责记录。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很难出幺蛾子,耍阴谋诡计的少了,干正事的多了,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蒸蒸日上。

可惜的是,四年之后,公元720年,这位宋璟同志也上书唐玄宗辞职,说干不动了,也不想干了。而李隆基也没做太多挽留,和姚崇一样,宋璟被罢相之后,待遇不变,也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这个职位我们前面讲过,汉晋南北朝时,还是特牛掰的存在,但是到了唐朝,开府仪同三司已经变成了一个名誉头衔,地位崇高,但是不管事。

宋璟之所以干不下去,原因是这哥们得罪的人太多了。

那时候的社会经济已经异常发达,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大量的钱币来流通,这个好理解,可是朝廷上铸造的铜钱远远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就有很多豪强大户自己私自铸造铜钱。姚崇那时候,对这事儿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为私铸铜钱虽然犯法,但不像纸币,几分钱的成本可以能出百元大钞。金属货币时代,私铸铜钱的利润空间并不是十分巨大,但这事儿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那好处是巨大的。

我们的宋璟是啥人?人家的人设就是四个字,刚直不阿,他说啥也闭不上一只眼睛,反而睁大了双眼,拼命要打击铜钱私铸,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很多名门望族。再加上他自己刚愎自用,犯了很多错误,玄宗也觉得让这老人家继续干下去,有可能破坏得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所以,宋璟同学干了四年,也下课了。

四、张说和张九龄

几年之后的公元723年,张说又走上了宰相的位置,这里的这个「又」字实在是大有玄机,因为这哥们本来就是宰相。当年唐玄宗提拔姚崇做宰相的时候,他就是中书令,结果是和姚崇一顿死磕,阳谋、阴谋、各种法宝出尽,也不是姚崇对手,被赶出了京城,现在姚崇死了,宋璟下课,张说重新回到了相位,当这哥们骑马经过玄武门的时候,应该是有一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触。

实话实说,张说阴谋诡计不擅长,宰相也干得不如姚崇和宋璟,他最大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八个字,著书立说,讲论文史,当然,你完全可以换成另外四个字:文化宣传。

公元724年,在他的鼓动之下,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礼,新旧两本《唐书》都记录了,「受诏与诸儒草仪,多所裁正」,意思就是以前秦始皇、汉武帝,还有李隆基爷爷奶奶李治和武则天他们在泰山举行的那一套礼仪,都已经过时了,老天爷都看腻了,厌烦了,为了让老天爷高兴,现在要按照俺张说制定的,新的程序来举行封禅,这可以说是张说个人的巅峰时刻,替老天爷制订礼仪。

按照规定,封禅大礼之后,所有三公以下官员都可以提升一级,可是张说却利用这次机会,把自己女婿郑镒从一个九品芝麻官直接提升到五品官员。你要知道,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官员基本就是九品十八级制度,也就是每一品都有两个级别,比如说九品,就分正九品和从九品。

就算这个郑镒当时是正九品,那他升到从五品,也是连升了七级,这已经不是火箭了,简直就是东风17,所以,当唐玄宗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就很惊奇地问郑镒:爱卿,你咋升官这么快?有啥秘诀?郑镒当场是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这时候旁边一个深受玄宗宠信的乐府官员说:「此泰山之力也!」这全都是泰山封禅的功劳啊,从此之后,老丈人就多了一个新的称呼,叫泰山大人。

任人唯亲,再加上贪财和脾气暴躁,张说这个宰相当了3年,就被两个御史中丞联手上书,弹劾下台了事,这两个人一个是宇文融,大唐帝国的理财专家,后来也当过宰相,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林甫,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相,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这个人,这里你只要知道,张说得罪的是两个超重量级人物,他的下台是必然的。

在他之后,最后一个开元盛世的名相就是张九龄,说张九龄你可能不知道,但是说起他的先祖,汉初三杰的留侯张良,你是一定知道的,那就是张九龄的先祖。「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老幼皆知的诗句,也是张九龄的大作。这哥们和张说一样,文采斐然,极有才气,同时也都是姚崇的政敌,姚老头在任上的时候,张九龄是一贬再贬,郁郁不得志。一直到了公元733年,他才被任命为中书令,升为宰相。

我们今天回看历史,可以说张九龄这个宰相是上天给唐玄宗的一个机会,因为如果李隆基真的能听从张九龄的建议,安史之乱也许就不会发生,为啥呢?两个原因,第一,他几乎是唯一一个看出帝国潜在危机的人,你要知道,他当政时,正好是开元盛世的顶峰时期,大唐的国力最强的时候,朝野之内一片歌功颂德,但张九龄给玄宗的奏章里,多次指出帝国现在有问题,劝李隆基要居安思危,整顿朝纲,头脑如此清醒的,可以说是盛唐第一人;

第二,张九龄做宰相期间,和安禄山有过来往,他认为这个人将来可能是大唐的祸害,所以当安禄山打了败仗,他坚决主张按照法律砍了安大胖子的脑袋,并且对另一位宰相裴光庭说,如果不杀安禄山,将来「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可惜李隆基不听,反而反驳张九龄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王夷甫就是王衍,那个被石勒抓住之后用墙压死的知识分子,我们前面讲过,他当年就曾经预测石勒会祸害天下。唐玄宗的意思是,即便你张九龄预测的像王衍那么准,安禄山也不是石勒,俺李隆基制服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就像玩一样。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唐玄宗这个牛吹得太大了。就这样,死刑犯安禄山在皇帝的保护之下,逃脱了宰相张九龄的钢刀,几十年后,这哥们对着大唐举起了钢刀,这是后话。

李隆基虽然在李林甫和安禄山这两个人事安排上没有听从张九龄的,但是他对于张九龄的扶持农桑、革新吏治等措施还是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在这个期间,大唐王朝一直持续着它的辉煌,张九龄的缝缝补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从姚崇,宋璟,张说到张九龄,就是开元盛世上半场的四个阶段,姚崇帮着李隆基清理了武周、中宗和睿宗三朝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结束了朝堂混乱局面,恢复了民间生产;宋璟打好了制度基础,整肃了社会风气;张说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张九龄是继续让唐玄宗过着得意忘形的小日子,调整了一些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让盛唐的气象延续

()

了很多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评价:「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说尚文,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一句话,大家虽然各有各的毛病,但总体来说宰相的活儿干得还是挺漂亮的。

那么,唐朝这个开元盛世究竟强盛到什么地步?著名的唐诗又是怎么回事?备案号:YXX1KdmQorrTMRXMmpHQ9eo

《隋朝的短暂历史说明了什么》第 15 节 开元四宰相 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只有两个半(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