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唐诗儒释道 为什么说大唐王朝是中国的巅峰时期(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不过,这些丝毫不妨碍两件事:第一,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最有想象力,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之一,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受了极高的荣誉;第二,「举头望明月」这首不符合格律的诗被印在联合国1999年发行的邮票上,歪果仁承认它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虽然我不这么看。
三、「诗圣」杜甫
对我来说,我更欣赏比李白小了十几岁的杜甫,他在格律方面,就严谨得多,最著名的《登高》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七言律诗排名第一,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神来之笔,无法超越。
和李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想象力发挥到极限不一样的是,杜甫除了注重格律,更是用诗词来记录大唐的历史,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的历史。比较出名的有《兵车行》《丽人行》等等,当然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杜甫的诗一般称为「诗史」,以诗歌记录历史。
这里顺便说一句,「朱门酒肉臭」的这个「臭」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读chòu,意思是有钱人家里的酒肉吃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而大街上却有冻死的穷苦人。另一种解释是像我这样读xiù,整个句子是富贵人家的酒肉香气扑鼻的意思,用来衬托穷人的不幸。基于我个人对诗词的理解,我认为应该读xiù,是香气扑鼻的意思,不过你可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来读,语文老师如果说你错了,你可以和他辩论辩论。
在杜甫老爷子的诗句里,不仅有批判,也有赞美,比如《忆昔》,就为我们描写了开元盛世时大唐的经济情况,作为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亲身经历者,老杜对于盛唐的描述,应该是相当真实可信。诗的第一句就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就是想当年啊,俺家那个小镇子,都有一万户的农民伯伯,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面都装满了颗粒饱满的大白米。他还说,「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四句说的是出远门根本都不用看黄历,因为路上根本就没有强盗和窃贼,有的只是络绎不绝的,运送精美货物的商人,田野间男耕女织,各安其所。
简单地讲,杜甫的《忆昔》描述了一幅经济富足,天下无贼,快递小哥四处奔忙的繁荣景象,他的描述在正史里面也得到了佐证,比如《资治通鉴》里说「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大家都很有钱了,没有人愿意做抢劫这样的高危职业了。在另一本唐代史书《通典》里,有更详细的描述,当时一斗米才20文,所有官道上都有数量庞大的各种店铺,远行几千里,都不需要备粮食和武器。
书上还说,当时的店铺都有一种叫做驿驴的东西,就是毛驴,放在驿站里,供旅客租用。比如说你在山东给你媳妇儿租了一头驴,她可以骑到河南娘家去,原话是,「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人家唐朝的时候,已经有了「驴的」。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社会的诚信体系和物流体系极度发达,才能做得到,仅仅就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大唐经济的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见面是非常神奇的,一次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春秋末期孔子和老子的见面,另一次就是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的见面。那一年李白43岁,早已名满天下,杜甫32岁,是诗坛上的新星,同时也是李白的粉丝。和他们见面的,还有高适,也就是后来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边塞诗人高适。
据史书上记载,这仨家伙在一起也没干啥正经事,就是打猎喝酒。从杜甫的角度看,那就是基情满满,有他的诗为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晚上一起睡觉,白天手拉着手出门,这个画面是不能脑补的,有点儿吓人。分手之后,杜甫还给李白写了很多诗作,基本就是,白啊,春天来了,我想你,秋天来了,我还想你,冬天下雪了,我更想你。一边想,一边赞美对方,什么「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或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样看起来无比高大上的句子,其实是用来描述李白喝酒雄姿的。
不过李白却不太够意思,只给杜甫写过三首诗,在我看来,还都是敷衍之作,其中原因我也不知道。但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应该是事实,那就是写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孟浩然,杜甫比李白小11岁,李白也比孟浩然小11岁,虽然李白不太搭理杜甫,但至少也回赠过杜甫诗词,可是李大才子猛拍孟浩然的马屁,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但孟浩然老夫子愣是一个字也没给李白写过,所以比较起来,杜甫还不算太委屈。
用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的话说,李白和杜甫的见面,相当于太阳和月亮坐在一个桌子上喝酒聊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摆上香案,当空祭拜的。为啥?因为从文学的艺术形式上来说,虽然宋词才是中国古代的最高成就,但如果算上官方认可度,那唐诗就要排名第一了。科举考试要考诗作,你听说有考填词的吗?宋代柳永的词填得好,皇帝御笔亲批四个大字,「且去填词」,那玩意儿,官方看不上,这个我们讲到宋词再说。
李白和杜甫就相当于唐诗这个世界里的太阳和月亮,现在太阳和月亮手拉手出门逛大街了,你不赶紧拜几拜,还等啥?我们如果再深究一下,飘逸不群的「诗仙」李白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道家,悲天悯人的「诗圣」杜甫,恰恰代表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闻一多先生的话都不过分。
四、「诗佛」王维和「诗雄」岑参
那么,传统中国文化号称儒释道,有没有代表光头大和尚们的诗人呢?当然有,那就是号称「诗佛」的王维。
王维,号摩诘居士,这个名字来自佛教里面的《维摩诘经》。这个佛教徒诗人和李白同岁,但这两个家伙虽然有很多交集,彼此之间却是不感冒的,据说王维还一度禁止李白去他家串门,原因有各种说法,也许是文人相轻,也许是政治因素,甚至还有人说和女人有关,这事儿已经不可考证,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王维的诗作,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或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
实际上,王维最令后世文人称道的应该是他的五言诗,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其中很多名句,不用佛家的语言,但是和佛家禅理相通,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随缘认命的禅机,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一种寂静无为,无生无死的不朽境界,实在是深得佛教精髓,甚至还有道家「方生方死」的意味,很是难得。
后来同样是佛教徒的苏轼,对王维有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称他为诗佛也算恰当。
除了代表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诗圣、诗仙和诗佛,盛唐时期,还有一位诗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边塞诗人的领军人物岑参,号称「诗雄」。
岑参比杜甫小了6岁,从公元749年开始,此人用了8年时间辗转在安西四镇,也就是西域边塞李白老家附近。先后跟随过大唐
()
两位能征惯战的将军高仙芝和封常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那就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所以,他军旅生活的诗句,写的是无比真实,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乎白描一样,把塞北忽降大雪的情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他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还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生动地描写了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
当然,也有对胜利的描写,「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总结一句话就是,岑参的边塞诗雄浑、豪放还带着一点点悲壮,而这也恰恰是盛唐边关的时代特征。前面提到的那位和李白杜甫一起游玩过的诗人高适,在他著名的《燕歌行》里写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非常直白,俺们大唐的男子汉就是渴望在边关建功立业。
那么,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说实话,比今天大,虽然在面积上略小于元朝和清朝,大概是1240万平方公里,但它控制的范围并不逊色,北到西伯利亚,西到今天的伊朗,南面延伸到今天越南的中部地区,东边更是早就把朝鲜半岛并入了帝国。守卫如此大疆域的,是总数大约在五十万到七十万之间的常规军,这个数字对于今天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没有办法实现,因为养不起。
唐朝疆域与领土范围(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备案号:YXX1zbYYGmLc31X34wSr5RG
《造成隋朝短祚而亡的原因是》第 16 节 唐诗儒释道 为什么说大唐王朝是中国的巅峰时期(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