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3 节 朕欲诗远方 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竟然都跟杨广有关系(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公元604年,隋帝国的开创者杨坚驾崩,儿子杨广即位。这哥们在他爹去世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爹的老婆宣华夫人滚了床单,这已经不仅仅是好不好色的问题了,严格来说,这属于乱伦。

紧接着,杨广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派人从仁寿宫赶回长安,假传杨坚的遗嘱,逼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废太子杨勇,后来又把杨勇的10个儿子流放岭南,并且在押送的路上全都干死。

一、杨谅之死

逼死自己大哥杨勇之后,杨广马上又以老爹遗嘱的名义,给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汉王杨谅发信,召他回首都大兴城。这个杨谅是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小儿子,平日里受尽了宠爱,他除了是汉王,还是并州总管,统领原来北齐所有地盘的军事,西从太行山,东到渤海,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势力之大,远远不是废太子杨勇可比。

本来杨谅平日里就看二哥杨广那副道貌岸然装13的样子很不爽,这时候更是明白,只要回去,肯定就是被囚禁一辈子,甚至掉脑袋的命。那还有啥说的,在南朝降将王頍和萧摩诃的撺掇之下,杨谅率30万大军公开造反,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说要干死杨广,为啥?因为杨广是杨坚亲口任命的继承人,反对杨广,等于反对杨坚,而在儒家的礼法之下,作为杨坚儿子,这事是万万不能做的,在他之前汉景帝时候的「七王之乱」,在他之后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战」,打出的旗号都是「诛君侧」,也就是杀皇帝身边的小人,和皇帝无关。

这次也不例外,杨谅的口号是「杨素反,将诛之」,也就是把谋反的帽子扣到宰相杨素脑袋上,当然,所有人都明白,他们的目标就是干掉二哥杨广。

可惜的是,虽然杨广和杨素的兵力只有几万人,实力远远不如杨谅,但杨谅自己就是一个猪脑子,又不听手下人兵贵神速的建议,在犹豫不决之间丧失了所有优势,最后决战失败,被捆成了粽子,押到大兴城,关押起来,一年之后就死了,史书上说,「以幽死」,那就应该不是隋炀帝下的毒手,否则,魏征等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这个骂隋炀帝的机会的。

二、初设进士科考试

坐稳了皇位之后,杨广就开始了他自以为雄才大略的治国行动。他给自己的年号是「大业」,表明了自己当皇帝的态度,就是不想混吃等死,做个守成之君,而是要像秦皇汉武那样,建立不朽的功业。

可惜的是,这哥们不好好读历史书,也不听我讲历史,完全没有吸收那两位爷的教训,想当年秦始皇步子迈得太大,咔嚓一下扯了蛋,弄得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如果不是前有爷爷老爹的文景之治帮他积攒家底,后有儿子孙子辈的昭宣之治帮他还债,汉帝国也早就完犊子了。

关于隋炀帝的折腾,你只要把握好两句话就行了,第一句就是「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第二句就是「世界那么大,我必须去看看」。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隋炀帝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牛掰的诗人之一,这一点确定无疑,前面我们说过了,他自己本人对此也很自负,《资治通鉴》里说,「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意思就是我和你们这些玩文学的比考试,我也秒杀你们,当你们的皇帝。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元606年,他在公务员科举考试的科目里设立了进士科,这个进士科除了考经文策问之外,还考文学水平,也就是写诗词,做文章。

这件事导致了后来一些史学家把科举制的发明权给了他,为啥?这事儿说来也简单,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公务员考试有很多科目,比如明经科、秀才科、明法科、明算科、俊士科等等,也包括隋炀帝这个进士科,一共有五十多种科目。后来大家感觉繁琐,就逐渐删减,到了唐朝末年,就剩下明经科和隋炀帝发明的这个进士科了。明经科基本上死记硬背就可以,但进士科那就需要有才华了,换句话说,进士科比较难考,这才有了「进士及第」的说法,也就是只要你考中进士,那就是天大的喜事。当时还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你30岁通过明经考试已经晚了,只能说明你笨得要死,而50岁如果能通过进士科考试,那也算是年轻的才俊。

唐朝诗人孟郊4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兴高采烈之余,写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相当的自豪。等到了宋代之后,王安石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连公务员考试他也没落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实际上砍掉了所有科目,只剩下了进士科,这就导致了后代几乎把进士科等同于整个科举制度。

从这一点上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还真是科举制的开始,至于说啥是状元,啥是八股文,秀才和进士这两个词词义的演化,我们要等到后面再说,这里先略过。

三、杨广的运河和其他大工程

隋炀帝有了「诗」,那么他的「远方」在哪里?很简单,四个地方:江南、东北、塞北和西域。江南是后花园,其他三个地方必须是臣服的藩属,这就是他对于远方田野的设想。当时的首都是大兴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位置偏西,完全不利于对塞北、东方和江南的控制,隋炀帝思考了很长时间,又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有了一个相当宏大的计划。

我们今天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有了通畅的交通,不仅可以随时到达远方,还能搞活经济,大家一起奔小康,隋炀帝当时也是这么想的。

他的计划就是把首都大兴,北方的涿郡和南方的余杭三个城市连起来,这三个城市就是今天的西安、北京和杭州。你打开地图看一眼,这中间任何两个城市的距离都在一千公里以上,要想实现高效廉价的物流畅通,现在可以依靠飞机高铁,但古时候只能靠水路,陆地运输一是慢,二是成本实在太高,人和牲畜在路上都需要大量的消耗,完全比不上「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率,但水路运输是一个靠老天爷恩赐的玩意儿,它说让河流都从西往东流,你的南北运输就只能干瞪眼。不幸的是,中国的河流就是这状态,大多数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咋办?前面说过,俺们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向老天爷低头,四个字,开凿运河,也就是挖沟,人为地创造出来南北走向的河流。这事儿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秦始皇到曹操也都没少干,不过比起隋炀帝的规划,他们都是小打小闹。

杨广的想法是,开凿洛阳到淮安的通济渠,清理淮安到江都(扬州)的古邗沟,开凿江都到余杭(杭州)的江南河,再开凿洛阳到涿郡(北京)的永济渠,加上他爹杨坚挖的大兴到潼关的广通渠,最终形成一个连接海河、黄河、渭水、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六大水系的大运河。

如果你对中国地理不熟悉,估计我说了这些地名你就懵圈了,但人家隋炀帝是说干就干,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也就是他上位的第一年开始,仅仅用了5年,到公元610年,全程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全线竣工,这个速度放到今天,那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更何况,这家伙在这5年里干的工程,还远远不止一个隋唐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如果你像我一样,曾经站在地图前,审视这个1400年前的伟大工程,你就会发现,洛阳的位置相当关键,它就是这张网的中心,隋炀帝在工程开始就知道这件事。所以,公元605年,在运河开挖的第一年,杨广就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在这哥们的诏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这句话明明白白地指出,大兴城作为首都,对东方的控制实在是太弱了。其实这事儿吧,当年周武王打败殷纣王之后,周公大姬旦也是这么说的,必须建设洛阳新都,以控制东方。

很自然地,营建新洛阳的任务落在了建筑学天才宇文恺的身上,继20多年前建造大兴城之后,宇文恺重新走马上任,担任洛阳新城的副总指挥。这一次他的「洛阳速度」是10个月,大业元年3月动工,大业二年的正月,

()

一座和今天北京二环差不多大小的新的洛阳城拔地而起,至于说施工质量,那肯定是没有豆腐渣工程的,宇文恺的名号就是金字招牌。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今天说的大运河实际上指的是这个隋唐大运河和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修的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统称,京杭大运河是在黄河和长江之间取了一条直线,把洛阳给忽略了,这事儿以后我们再说。不过就算是单拿出来隋唐大运河和东都洛阳,那也是造福了无数代人民,在随后七百多年的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大地上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货物运输的大动脉。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本书里说:「大唐帝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继承和改善了隋朝的运河体系。」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短暂的隋朝》第 3 节 朕欲诗远方 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竟然都跟杨广有关系(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