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20 节 三大助攻手 盛世为何造反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募兵制(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今天的北京举起了反旗,旗子上写的是打倒小人杨国忠,实际上,他的目标自然也包括了大唐皇帝的宝座,由于安大胖子是和他同乡史思明一起造的反,并且后来这个史思明的戏份还比较重,历史上就把这次叛乱称为「安史之乱」。

日本画家狩野山雪笔下的安史之乱(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一、募兵制的隐患

前面已经总结了安禄山反叛的原因,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安大胖子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抡着片刀,抖着一身肥肉冲向长安的,他的身后跟着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15万将士们,当时既不是唐王朝刚刚建立,人心不服的时候,也不是王朝老迈不堪,民不聊生的时候,当时是被后世称为开天盛世的大好时光,人人以大唐自豪,老百姓的小日子贼舒坦,这些大头兵们为啥放着好日子不过,跟着安禄山造反?

这事儿也不复杂,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那就是这些士兵们已经把自己当做是安禄山的兵,而不是大唐王朝的兵了。这一点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一些安禄山的老部下还给他立庙,称其为圣人,就知道了,但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当做大唐王朝的兵了,那就需要了解一点儿唐朝的兵役制度。

前面讲北魏、北周、隋等朝代的时候,曾经反复提过一个名词,叫府兵制,当时我没有详细说,就是为了留在这里介绍。大唐王朝建立之初,也继承了这个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其实就是人民子弟兵平时种地,有仗打的时候才操家伙上马杀敌的制度。这些人的户籍、管理和训练都由一种叫做兵府的组织负责,兵府又叫折冲府,它来自于《战国策》里的一句话,「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意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喝着酒呢,你就跪下了。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当政的时候,天下已经有了600多个折冲府,控制着60多万大唐子弟兵,每个府大概管理1000多个士兵,如果国家需要打仗了,就从全国各地的折冲府调集士兵,再派一位将军带着这些府兵去和别人玩命。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大兵们打完仗之后,再回到各自的折冲府,也就是家乡,府兵们在自己家乡不仅仅有青梅竹马的小芳,还有政府的各种优待政策,比如只要当了府兵,都可以分配一块不错的田地,还可以免除一定赋税等等。这些有了财产牵挂的士兵,不仅不会造反,而且对外战争还相当勇猛,因为后面就是他的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说到这里,你脑袋里是不是闪现出「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字,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的理念是一样的,最根本的核心都是土地,府兵们有了土地有了家,就有了恒产,有了恒产,也就有了恒心,如此一来,国家和个人就捆绑在了一起,可以说是双赢。

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个府兵制度瓦解了,很神奇的是,它的瓦解恰恰是因为国家发展了,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强盛。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土地兼并已经十分严重。其实所有社会,甚至于今天都是一样,在和平发展时期,只要政府不去有针对性地打土豪,那财富必然像水一样往社会精英手里流淌,因为这些人有背景有资源还有能力,比如说美国,国家越是富裕,最顶层的一群人占有的社会财富就越多,上个世纪中期,美国最顶层的1%富豪占有社会财富还不足20%,2021年的今天已经占比42。5%,翻了一倍还多。

反映到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就是府兵手里国家分配给他的土地,渐渐地都被大地主们合理合法地,通过合法买卖的手段兼并去了,而国家手里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最后等国家无地可分的时候,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了给人打工的,也就是恒产没有了。

虽然这时候社会看起来还是很富裕,但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国家税收少了,这个很自然,唐代的租庸调制度按照人头收钱,地主们兼并了土地,却不用额外交税,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又交不起税,自然而然地,税收就少了;另一个后果就是农民们变成了流动的打工仔,哪儿能赚到更多的钱,就去哪儿干活。

如果仅仅有土地兼并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让府兵制迅速瓦解,另一个原因也是致命的,那就是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扩张,边境越来越远,急需一些职业军人去镇守边关,可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大唐王朝中央税收减少,它渐渐地给不了各个节度使充足的钱财去扩军。不能给钱,那就只能给权,财政权和行政权随即下放给了节度使们。这些家伙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个个马上阔了起来,拼了命地开始了招聘工作,征兵征将,招揽人才。

一边是因为兼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一边是急需士兵的大唐边关将领们,很自然地,一种新的兵役制度诞生了,那就是募兵制,招募的募,这个制度贼拉地简单,有奶就是娘,谁给钱就跟着谁干,给的越多就越给你卖命。

后果很明显,从公元749年开始,大唐帝国边境上的各大军分区,也就是节度使的兵力就急速扩张,而且这些军队基本上都属于节度使的私人武装,中央根本管不了他们,所以,当安禄山起兵的时候,他下面15万左右的三镇兵团几乎没什么犹豫,跟着就反了。

二、安禄山兵力如何?

那么,安大胖子这15万兵力的实力到底如何,是不是十分强悍,大唐帝国很难平定呢?有些人说是的,否则安史之乱咋打了那么多年。我对于这一点是持反对态度的,我们先不说民心并不在安禄山这一边,就是只看军事实力,安禄山当时也没有强大到可以和整个唐王朝叫板的程度。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名著《隋唐五代史》里曾经说过:「当时天下兵力,实以西北二边为重,唐所视为大敌者,实为突厥和吐蕃。」他又说,「东北去中枢较远,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和吐蕃可比」,这两段话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也就是当时大唐的军事中心实际上在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上,因为这两个方向有突厥和吐蕃,这两个民族我们前面都介绍过,他们是唐朝的时候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集团。

位于东北的安禄山主要防范的是另外两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室韦和契丹。室韦是柔然的后裔,至于说契丹,那也是一群东北银,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契丹族的记录,是在东北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时期,但是和突厥一样,谁也搞不清楚这些家伙的真正来历,你只需要知道,他们也来自大东北,和鲜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行了。

契丹族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发型,现在年纪大的男人很多都担心自己的头发变成地中海发型,就是头顶上一根毛也没有,绕着脑袋倒是有一圈像裙子一样的头发,人家契丹族的爷们儿当年都是刻意把头发修理成这样,叫做髡髪,走起路来,一圈头发忽闪忽闪的,相当地拉风。

相对于西北的突厥和西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和北面的室韦当时对唐王朝的威胁并不大,契丹族要等到100多年后建立了大辽帝国,才逐渐强大起来,而室韦就更晚了,要等到南宋末期,它的子孙里出现了一个叫成吉思汗的家伙才开始横行天下。

至于说现在,他们和安禄山之间,那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从公元713年到安禄山起兵的755年,一共也就打了十几次,基本上是互有胜负,剩下的时间里,安禄山军队的最大任务其实类似于剿匪,也就是和零星的少数民族部落交战,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没办法和几乎每个月都打仗的大唐西北军团相比。

三、安禄山的三个神助攻

既然安禄山的军队并不是特别强悍,为啥大唐王朝还用了七年多时间来平叛,并且首都还让人家占领了?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的事情慢慢梳理一下。

首先要说,唐王朝确实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属于仓促应战。虽然首相杨国忠天天嚷嚷安禄山要造反,可地球人都知道,这哥们就是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换句话说,他依靠的不是形势判断,而是自

()

己心里的希望,他希望安禄山造反,对于这一点,上至唐玄宗,下至文武大臣心里都清楚,而他们全都是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所以,等安禄山真正造反了,唐王朝没有任何准备,挨着叛军最近的,反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你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人可能和造反派有关系。《资治通鉴》记载,安思顺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儿,不管俩人是不是暗中勾结,唐玄宗也不可能让他去平叛,于是安思顺马上就被召回,由他的下属郭子仪代替他成为新的朔方节度使。

《短命的隋朝》第 20 节 三大助攻手 盛世为何造反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募兵制(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