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三十一章 别时提剑救边去(第4/6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老李瞳孔陡然收缩,一股绝大的危机感笼罩过来。他不顾身体,急忙催动七贤笔,想把周围的笔冢吏都转移出去。可为时已晚,天人笔以卓然之姿降临下来,威能如泰山压顶一般笼罩四周。
当年董仲舒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追杀诸子百家几十年,要灭的正是“百家争鸣”。老李说出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几个字,正触动了天人笔最敏感的地方。
一股金黄色的触须刺入老李的头颅,几乎要把七贤笔灵吸过去。老李试图抵抗,但他之前已用过能力,此时油尽灯枯。而天人笔的力量,却充满了不容拒斥的强大——讽刺的是,他所遭遇的局面,就和韦定邦死前完全一样。
在心神恍惚之间,老李残存的灵智想到了一个最可怕的猜想:
也许,函丈驱使诸葛家攻打韦家,正是想借着两败俱伤之机,把他们一网打尽,尽数吞噬……那藏笔洞里,到底有什么……
周围的笔冢吏看到家主被吸,无不惊怒交加,纷纷亮出笔灵来救。可这时,构成桃李阵的那些殉笔童从外围聚拢过来,个个面无表情,步步逼近。
诸葛家的笔冢吏先前只觉得这个儒林桃李阵很好用,可当这个阵势变成敌人时,他们才发现它的可怕之处。七十二道光柱构成重重迷宫,浩然正气填塞其内,让众人如陷泥沼。所闻所睹,皆是圣人训诫,避无可避。
换作几个时辰之前,天人笔若要一次吞噬这么多笔灵,可谓难上加难。如今诸葛家久战残破,家主又遇袭受制,正好落入函丈的算计。
一时之间,惨呼和喊叫声四起,诸葛家阵势大乱。混乱之中,笔灵光亮不时亮起,那是笔冢吏在试图反击,可每一次光亮,都会引来天人笔的触手从天而降,一吸而走,留下一具扑倒在尘土里的躯壳,几如当年董仲舒独战百家的景象。
老李见函丈突然翻脸,霎时彻悟,嘶声叫道:“你……你不是要利用笔灵,你是打算戕灭所有笔灵的灵性,都炼成你儒门的傀儡!”
函丈阴恻恻的声音在耳畔传来:“就是如此!我要这天下,再度开儒门道统!笔灵本就是奇技淫巧,惑坏人心。人间只要听圣人之言就够了!”
“你这哪里是纯儒,分明是腐儒!”老李怒喝道。
函丈似乎没兴趣跟他多谈,触手继续加力,眼看就要把七贤笔从老李身体内吸走。老李的意识逐渐模糊,可他到底是一族之长,这时骤然爆发出一股力量,大声念诵道:“……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此乃刘伶《酒德颂》中的句子,先描述儒门礼法之士如何愤怒如何指斥,再表明自己全不在乎,怡然自乐。竹林七贤中,刘伶最为放浪形骸,视礼教如无物。是以当老李把七贤笔中的刘伶唤出来,儒门阵法竟然无法拘束,对其无从克制。
这一股力量并没去拯救老李,而是送到了诸葛一辉身上,裹挟着他朝庄外飞去。诸葛一辉骇然莫名,只能随着力量飘然飞开,远远看着老李的身躯消失在天人笔的光芒中。
天人笔吞噬了七贤之后,利芒愈盛,又分出几十条触须,分别刺向困在桃李阵中的诸葛家笔冢吏。惨呼声此起彼伏,赫然成了天人笔的一次盛宴,把诸葛家和韦家收藏的各种笔灵尽数吞噬……
此时韦家藏笔洞前,死里逃生的一干人等聚拢在一处,面无喜色,浑然不知外面的剧变。
虽然青莲笔与从戎笔成功迫退了诸葛家,可没有人高兴得起来。韦家这一次伤亡极其惨烈,笔冢吏近乎全灭,笔灵损失殆尽。
“韦家的小孩子们和女眷,都还在藏笔洞里吧?”罗中夏问道。韦定国转头望了望洞口那几个大字,用一种沙哑、低沉的声音道:“是的,他们就在藏笔洞的最深处。”
罗中夏摇摇头,他怎么也没想到,为了笔灵,居然要残杀到这种程度。
诸葛家也罢,韦家也罢,似乎为了笔灵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整个家族的命运和几百条人命,就这么不值钱?这实在超出了罗中夏所能理解的范围。
难道才情就真的比人的性命更加重要吗?笔冢主人保存才情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活下去吗?
罗中夏觉得自己在赢得一场胜利后,反而变得惶惑了。他有些茫然地走到二柱子跟前,想把他搀扶起来,却发现这个小家伙倔强地瞪着内庄的废墟,双拳已然紧紧地攥着,不肯收回从戎笔。两道眼泪哗哗地从他的眼眶流出来,却无法融化他坚硬愤怒的表情。
罗中夏回头对韦定国道:“把他们都叫出来吧,我要收笔了。”
韦定国抬起暗淡无比的眼睛,似乎对这一切都毫无兴趣。韦家藏着七侯之一,这么惊天动地的消息,此时在这位老人心中,却也掀不动任何波澜。他缓缓起身,弓着背走进藏笔洞内。
罗中夏暗暗叹了一口气,开始按照陆游交代的法门准备。
深藏在韦家藏笔洞内的这一支管城七侯,叫作慈恩笔,乃是炼自唐代一位高僧,这位高僧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和尚——玄奘。
玄奘当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经论六百五十多部,返回长安之后,他又潜心译经,先后十九年,译出七十五部经论,前后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就了震古烁今的大功德,可谓取经至心,译经至笔。后来他在大慈恩寺内建起一座五层高塔,用来存经,名之曰慈恩塔——也即后世之大雁塔。玄奘圆寂之后,他一生心血,便凝炼成这一支慈恩译经笔。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慈恩塔贮中原之释典,总佛法之精要,天生有容纳收储之能,俨然就是一处小世界。当年笔冢主人把它放在韦庄后山,自然就形成一处秘藏洞穴。韦家传承这么多代,竟无一人觉察到,这韦家藏笔洞,竟然就是慈恩笔的本体所化。
《七侯笔录下册在线》下册 第三十一章 别时提剑救边去(第4/6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