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三章 阏与之战 秦军最惨痛的大败(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当年卞和发现玉石之后,先是献给楚王蚡冒(楚武王的哥哥)。蚡冒见那块石头其貌不扬,认为卞和在戏弄他,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腿。蚡冒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楚武王命宫中玉匠检测,还是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又砍去卞和的右腿。卞和带着玉石回到荆山,哭了三天三夜,悲伤不已。后来楚文王即位,命人将卞和找来,当场剖开石头,发现果然是一块举世罕见的宝玉。楚文王十分感动,命卞和将这块玉石打磨成玉璧,遂称之为和氏之璧,作为镇国之宝收藏于宫中。至于这块玉璧为何落入赵惠文王手中,世人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金银有价玉无价。和氏之璧号称价值连城,究竟值多少座城池,从来没有人估算过。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之璧,吃亏的是秦国。想想看,白起兴师动众,连续用了三年时间,才攻取赵国六座城池,平均一年两个。按照这种速度,十五座城池足够白起和十余万秦军忙上七年半了。

赵惠文王掰着手指头都能算出这笔生意的好处,问题是它太好了,好得不真实。秦昭王究竟是哪根神经错乱,才会想出这样一笔蚀大本的买卖呢?

围绕这笔买卖,赵国的大臣们连续开了三天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骗局。如果答应了秦昭王的要求,结果很有可能是玉璧给了,城没拿回来。但是如果不答应,等于放弃一个跟秦国谈和的机会,而且很有可能引发秦国报复性的进攻,这是包括大将军廉颇在内的群臣都不愿意看到的。

赵国这边拿不定主意,秦国那边却一再催促要给个答复。情急之下,赵惠文王决定派一个合适的人出使秦国,随机应变。奇怪的是,满朝文武,本来都在七嘴八舌发表意见,一听到要出使秦国,突然都变了哑巴。

谁都知道,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后果不外乎有二:其一,立场偏左,到了秦昭王面前,据理力争,秦昭王大怒,兴师相向,这使者便是赵国的罪人;其二,立场偏右,到了秦昭王面前,委曲求全,城没要回来,玉璧只当白送,这也是赵国的罪人,名为“赵奸”,是要被邯郸城里爱国的太学生们砸了座驾的。

赵惠文王看了一圈,“啧啧”了两声,表示极度不满,说道:“难道我赵国无人?”

这时大内总管缪贤站出来说:“下臣推荐一人,可当此重任。”

“谁?”

“下臣的门客,蔺相如。”

赵惠文王摇摇头,表示没听过这个人。

缪贤便说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缪贤犯了罪,想逃到燕国去寻求政治避难,蔺相如制止了他,问道:“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您?”

缪贤说:“我曾经陪同大王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拉着我的手说,愿意与我结为朋友。现在我有难,他应该会庇护我。”

“错!”蔺相如说,“当年赵强燕弱,燕王有求于大王,而您又受到大王的信任,所以他才希望和您结交。现在您得罪了大王,他只要见到您,就会派刀斧手把您抓起来送回赵国。您还想他庇护您,做梦去吧!”

缪贤如梦初醒,于是听从蔺相如的建议,肉袒伏斧(光着身子伏在刑具上)向赵惠文王请罪。而赵惠文王果然因其坦白从宽,赦免了缪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有见识,也有胆识,下臣以为他可以出使秦国,必不辱使命。”缪贤这样说道。

赵惠王白了缪贤一眼,心想:看不出啊,你小子原来曾经想过要叛逃!这件事先且搁一边,那蔺相如有如此见识,倒也不是一般人,不妨见他一见罢。赵惠文王于是召见蔺相如,问道:“秦王请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之璧,你看可不可以给他?”

“这生意划算,当然要给。”蔺相如不假思索地说。

“可是,如果秦王拿走了和氏之璧,又不给我们城池,那可怎么办呢?”

“秦王以城易璧,我们不答应,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给了他璧,而他不给我们城,理亏的就是他了。两种情况相比较,我们宁可被骗,也不要让秦国人抓着把柄。”

赵惠文王想,也只得如此了。试探着问道:“那有谁可以替寡人去秦国完成这个使命呢?”

蔺相如笑了:“大王这样问,想必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让我带着玉璧去吧。他们如果给我们城,我就给他们璧;他们如果使诈,我保证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闻言,不禁对眼前这位瘦弱的中年男子刮目相看,只见他神色如常,仿佛在说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此人不可小觑。”赵惠文王这么想着,当场拍板,决定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咸阳,很快受到秦昭王接见。他双手捧着和氏之璧,小心翼翼地进献给秦昭王。

秦昭王没想到赵国这么爽快,十分高兴,拿着玉璧看了又看。原来这块和氏之璧,乍一看普普通通,然而拿在手里,感觉异常温润,似有涓涓细流自指缝间滑过,宛如早春雪融时一般激灵,又如深夏林间山泉一般透彻心扉。古代贵族玉不离身,秦昭王自幼配玉,当上国君之后更是名玉傍身,但是像和氏之璧这样珍奇的玉石,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将玉璧传给身边的几个美人:“此乃稀世珍宝,你们也看看。小心啰,谁要是摔坏了,休怪寡人不客气。”旋即,女人间发出一阵由衷的赞叹。女人们看完,秦昭王又让左右几位亲信大臣上前来观看。大臣们看了,都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向秦昭王表示祝贺。

《我们都生活在春秋战国》第三章 阏与之战 秦军最惨痛的大败(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