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3 节 独尊始皇帝 为什么是秦国兼并了六国秦始皇有哪些功绩(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坦白地讲,他老人家担心的这件事,如何称呼过去的君王,其实在当时是有答案的,甚至还不止一个答案,那就是谥号和庙号两大系统。

所谓谥号,大多数后面都是公、王或者帝,比如周文王,齐桓公,汉武帝,是贵族子弟死了之后别人对他的评价,用来约束当权者并且教育后世子孙的。怎么定谥号,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叫做谥法系统,这个起源于周

()

朝,春秋战国一直沿用下来;庙号都是某某祖或者某某宗,前面我们说过,第一代叫做祖,比如宋太祖,他之后的都叫做宗,比如宋徽宗,这个庙号也是死了之后才有的,活着的时候没有。目的是写在太庙里,立一个牌位,子孙后代供奉冷猪头的时候,不至于放错了地方。

庙号比谥号要早得多,起源于商朝,但是在周朝的时候停止了,也就是周武王认为有谥号系统就不错了,没必要再用庙号。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中国皇权历史上,除了庙号和谥号,后来还有年号和尊号系统。年号是君主们活着的时候自己定的,用来纪元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开元盛世里面的开元,就是唐朝李隆基在位时自己定的一个年号,一共用了29年,年号系统起源于后来的汉朝,现在嬴政大帝并不知道这个。

至于说尊号,也叫徽号,都是皇帝活着的时候,有那些不要脸的大臣,哭着喊着说皇帝干得好,要点赞,就上尊号。严格来说,嬴政不用的那个「泰」,也算是一个尊号。王绾的原话就是:「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后来李隆基的「明皇」,武则天的「则天」,都是活着的时候享受到的。

我们说在唐朝之前,包括西周和东周,称呼一个死去的帝王或者君主都用他的谥号,比如齐桓公、汉武帝,但是唐朝之后就改用庙号了,比如唐太宗。之所以唐朝之后改用庙号,是因为儿子和臣子们给老爹老妈们上的谥号越弄越长,到底有多长呢?大清王朝最后那个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的女人,她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读一遍都要累死人,更别说用来当人名了。

到了明清之后,我们又改用年号称呼他们,因为在明朝之前,皇帝们经常换年号,比如李隆基就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和天宝。但从明朝朱元璋开始,一个皇帝一辈子就只使用一个年号了,简单方便省事,用过的都说好,比如说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等,实际上,乾隆的谥号是纯皇帝,庙号是高宗,年号才是乾隆。

介绍完了这些复杂的称号,现在回到嬴政大帝。既然已经有了答案,死后可以用谥号,也可以用庙号,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职场潜规则,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这条潜规则依旧适用。那就是如果一个领导问了一个有明显答案的问题,那只说明一件事,他对现有的答案不满意。

果然,嬴政随后就说了,谥号和庙号都是儿子和臣子议论老子的,这事儿我看不妥当,废除了吧。那还能说啥,他说废除谁敢不同意?可是这样一来,他的问题就成了问题,以后如何称呼他呢?嬴政早就胸有成竹,他说我是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我儿子叫二世皇帝,后面按照这个顺序排下去,「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是他老人家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二十年,谥号庙号系统就恢复了,他和他儿子成了历史上仅有的,没有谥号庙号的皇帝,而他自以为可以千秋万代传之万世的秦朝,寿命更是出奇地短,十几年后,就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感慨里灰飞烟灭了。

我们说秦国变成秦朝,远远不是面积大一点儿的问题,这个「朝」字在中国历史里,就代表着正统,也叫正朔,比如唐朝、宋朝、元朝等等,有这个字,后世的人就认可你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中华文明,在秦始皇之前的夏商周三朝是如此,在他之后的汉唐宋也是如此。没有这个字,出门都低人一头,比如三国时期,开始我们只能说他们是魏蜀吴三国,不会说是三朝,等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逼着汉献帝禅让,他自己成了魏文帝,这就是一个朝代了,史学家称其为曹魏,至于刘备的蜀和孙权的吴,虽然这两个家伙存在了几十年,比秦朝存在的时间长多了,也只能是国,不是朝代。

五、秦始皇的业绩

按常理说,兼并了六国,有了朝,当上了皇帝,要钱有钱,要美女有美女,那就应该歇歇了,可是嬴政大帝说了,革命尚未成功,咱们继续折腾。他接下来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列一个表读一下,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车同轨,北伐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堕城郭,决提防,夷险阻,开鸿沟,徙富豪,封泰山,修秦陵,修阿房宫。这么一大串的事件,你会发现,现在闻名于世的兵马俑,那都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除了这些,这哥们每天还要读120斤的书和报告,别误会,是竹简,那时候没有纸。不过就算是竹简,这也了不起了,前面说惠子家里藏书多,学富五车,我们就算一车一千斤,五车才是5000斤,而这也仅仅是始皇帝一个半月的阅读量而已,惠子家里那点儿收藏,不够看。

对于这样一个全国劳动模范和学习先进分子,我们根本没办法把他干的所有事儿都说一遍,只能挑几个最重要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自然就是统一文字,嬴政先是用李斯发明的小篆作为全国标准文字,后来发现小篆实在是太难写了,就更进一步采用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作为官方字体。这个隶书最大的优点就是书写简单,换句话说,它是2000多年前的简化字。这样一来,下面的小官吏就可以自己阅读文件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字体才被命名为隶书,这个隶是奴隶的隶,意思是社会底层,被役使的人也能看懂的文字。

后来到了汉朝,全面使用隶书,汉字也就此彻底成形,嬴政大帝可谓是功不可没。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中国人产生了基于同一种文字的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分久必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现在都说汉字、汉语,其实,如果不是秦朝的时间太短,汉朝又是那么牛掰的话,应该是秦字、秦语的。

第二件事就是修驰道,驰道就是奔驰的大道,秦朝版的高速公路。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所有驰道呈现放射状延伸出去,条条驰道通咸阳。每条路宽大概7米,每隔7米就在路两边种上一棵树,其中最牛的秦直道计划长度是1800里,经过崇山峻岭,大河小沟无数,就算是放到现在,那也是让建筑商流口水的大工程。

第三件事就是开灵渠和南征百越。所谓的灵渠,就是一条运河,我在《美国史话》专辑里专门讲过,古时候最快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水道,因为陆地运输的成本实在太高。秦始皇把六国收入囊中之后,他就琢磨着楚国南边荒芜地区的野人也应该叫他一声大哥,当时那片区域叫百越。可是如果想南征百越,那就要运输粮食和士兵,最方便的办法是把长江水系和南方的珠江水系连在一起,实地一测量,发现桂林的漓江和湖南的湘江之间最短的地方只有80里,那还说啥啊,就是一个字,干。

公元前214年,这条名为灵渠的运河完工,它的重要性有多大呢?从当时来看,保证了始皇帝五路大军征服南越,随后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三郡,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大部分地区从此都进入了中国的版图。从长远来看,建成之后的2000多年,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和岭南之间运输的大动脉之一,这条运河一直使用到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为止,扎扎实实的功在秦朝,利在千秋!

第四件事就是北伐匈奴和修长城。前面我们介绍赵武灵王的时候,说过他当时打的少数民族联盟叫林胡、楼烦和东胡。到了秦始皇这时候,林胡和楼烦几乎绝迹,一个新的民族,匈奴,却逐渐强大起来。所以有些学者就有了一个合理的猜测,匈奴这伙儿人,很可能就是林胡和楼烦那些家伙,换身衣服改个名字又来了。

在《史记》里,司马迁老爷子说,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的儿子淳维的后代,「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他老人家一家之言,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去考证匈奴到底是咋来的。

当时的形式就是,北边有三个家伙虎视眈眈地看着新兴的秦朝,老对手东胡,西边新崛起的月氏,和正北边的匈奴。按照实

()

力来说,东胡和月氏当时要比匈奴厉害,可是匈奴这些家伙占据了一个找死的地方,也就是河套地区。

什么是河套地区?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打开地图,你从兰州往上画,经过银川到包头再向下拐一下,那就是河套地区,这地方做牧场很好,可是种庄稼也很好。但秦始皇倒也不是稀罕多产的那几斤小米,重要的是,这个河套离他睡觉的地方咸阳实在太近了有木有,骑兵一天就到。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公元前215年,他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蒙恬不负厚望,一举夺得河套地区,匈奴的头曼单于被迫北迁,这样一来,秦始皇的郡县名单上又多出两个,云中郡和九原郡。随后秦始皇下令,再征调50万民夫,和30万军队一起干活,干什么?修墙。近百万人的劳动竞赛,最终把原来秦、赵和燕三个国家修的长城连了起来,逐渐形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

那么,为啥能打过匈奴,秦始皇却还要修长城呢?备案号:YXX1lAZwkxDHx1Qx6BFP5MA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第 3 节 独尊始皇帝 为什么是秦国兼并了六国秦始皇有哪些功绩(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