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9 节 执柄者霍光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详情如何(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上集我们说到汉武帝去世之前,选择了7岁的刘弗陵作为接班人。这里面固然有他喜欢小儿子的因素,史书上说,刘弗陵具有聪明和果敢的天赋,武帝「甚奇爱之」,不过,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武帝已经没有选择了。

一、辅政大臣之谜

汉武帝去世之前,只剩下了三个儿子,两个成年的儿子燕刺王刘旦是野心大过能力,犯过大罪的家伙,广陵王刘胥是个只有力气没有脑子的人。让这两人当皇帝,几乎可以肯定,汉帝国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武帝是在几乎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立了小儿子刘弗陵。

剩下的问题就是,让谁来辅佐他。

前面我们说过,根据《汉书·霍光传》,汉武帝挑中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和桑弘羊。霍光是霍去病弟弟,陪了武帝29年的智囊和顾问,桑弘羊是他经济改革的旗手,这两位前面简单介绍过了。那么,上官桀和金日磾是谁呢?

上官桀原来是一名郎官,后来升到太仆,也算是九卿之一,只不过没实权,负责管理武帝的车马。而金日磾的故事就比较有意思了,如果你还记得霍去病曾经在祁连山俘虏了4万多匈奴,此人就是这些俘虏里面的一个。不过,他不是普通的俘虏,他爹是匈奴休屠王,后来因为不想投降汉朝而被浑邪王所杀。所以严格来讲,此人和汉朝有不共戴天的杀父大仇,但汉武帝觉得这小伙子看着帅气,精神,加上养马养的好,后来就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和霍光一样的官职,并赐姓为金,同样属于汉武帝的顾问团成员,只不过,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养马。

由此看来,汉武帝用人,完全是不拘一格。他虽然推崇儒家,但到了具体的人和事儿,从来都是实用主义,手下什么人都有,而且经常破格提拔。比如前面说的汲黯就抱怨过,法家的酷吏张汤和儒家公孙弘比自己进宫晚,可是提拔得快,原话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您用人像堆木柴,后来的反而在上面,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来历。汉武帝听了只是一笑,懒得和汲黯解释。

话虽这么说,我们还是要看一下,这四位辅政大臣里,除了太仆上官桀勉强算是九卿之一,剩下光禄大夫霍光和金日磾,军需官桑弘羊当时的职位都不高,而且金日磾还可以说是仇人之后,怎么就在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天,忽然被提拔为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左将军和御史大夫这样的高位,然后被赋予了辅政大臣这样重要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一个阴谋论的出台。著名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就断定这是一场政变,什么周公负成王的图画,遗命辅佐刘弗陵这些,都是霍光等人后来编造的。他认为就是武帝死了的时候,这几个人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虽然这个说法还不是史学界的主流看法,但我们不得不说,吕思勉大师的这个怀疑相当有道理。而且,关于谁是真正的辅政大臣,在班固《汉书》里记载的就相当混乱,《汉书·霍光传》里说,辅政大臣就是上面的四位,不过《汉书·田千秋传》里辅政大臣就变成了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和田千秋,这个田千秋是当时的丞相,三公之首,听起来比较靠谱,到了《汉书·外戚传》,又变成了只有霍光与上官桀两位。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很遗憾,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从霍光后来的表现来看,此人政治水平和能力极高,而且对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那么以汉武帝的识人之准,对于一个在自己身边呆了29年的谋士,他应该还是了解的。况且,汉朝当时在武帝的政治改革之下,内廷的权力极大,一点儿都不比丞相的职权小,所以,汉武帝选中霍光我认为应该是没问题的。从当时朝野上下的反应,也可以证实这一点,霍光是名正言顺的顾命大臣,这里面有问题的应该是金日磾和上官桀。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这两人和霍光的关系,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的是霍光长女,而金日磾的二儿子金赏的老婆也是霍光的另一个女儿,这种联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同盟的另一个说法。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汉武帝临终前,把幼子托付给了有能力的霍光、经济学家桑弘羊和丞相田千秋,但由于霍光深知自己孤掌难鸣,他应该是趁着武帝病重昏沉,头脑不清的时候,或者诱骗武帝修改了遗嘱,把自己的两个亲家金日磾和上官桀加了进去,或者干脆就是伪造武帝遗嘱,把辅政大臣变成了上面说的四个人,老丞相田千秋被彻底排挤在外。

无论如何,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二、盐铁会议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汉朝到此时的历史,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刘老幺两口子折腾了一辈子,白手起家打下了一份家业,文景两位皇帝省吃俭用在上面盖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房子,可是武帝刘彻上台发现这个社区治安不好,小偷强盗横行,而且自己的院子好像也小了点,就连买带抢,把地方扩大了,顺便整治了一下治安,不过这些都是极其烧钱的举动,最后变得入不敷出,一家子马上就有挨饿的危险。

现在轮到汉昭帝刘弗陵开始当家了,他和他的辅政大臣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家里人吃上饭。在农耕文明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外患,统治者不折腾,维持社会的基本公平和正义,那财富必然是年年提升的,这也正是昭帝执政前几年的社会真实写照,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收入增加却并不代表家里面的大佬们就一团和气,没有矛盾。四位辅政大臣里的金日磾在昭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剩下的三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和左将军上官桀明争暗斗,基本就没有停止过。总的来说,霍光由于其大司马的身份和昭帝的信任,要强势一些,上官桀和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是铁杆联盟,也比较强势,而桑弘羊因为对汉帝国经济的贡献和全盘掌控,也不太把其他两位放在眼里。

转眼之间,就来到了公元前81年,也就是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之后的第六年。这一年的二月份,在长安城建章宫,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对来自各地的六十多位贤良文学进行了一次策问,题目叫「问民所疾苦」,也就是让大家谈谈为什么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比较苦。

虽说这个题目是13岁小皇帝亲自选定的,但是实际上是谁的主意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由于是内廷首辅,不方便参加这种外廷的会议,但是从下令各地举荐贤良文学,到筹备会议,人家有多积极,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果然,这场策问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背后有霍光撑腰的贤良文学们对政府的责问范围远远超出了「民所疾苦」,变成了对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五大政策的大讨论。丞相田千秋一言不发,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桑弘羊是慷慨激昂,舌战群贤,和一群之乎者也的年轻人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没办法,想当年制定这些政策他也有份,汉武帝现在是躺在茂陵里起不来了,那就只有他来为汉武帝,或者说为他自己来辩护了,这就是后世极其著名的「盐铁会议」。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第 9 节 执柄者霍光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详情如何(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