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17 节 三纲和五常 汉明帝迎佛教入中国寺院寺庙等词语有什么讲究(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劳模皇帝汉明帝不仅睡得少,睡眠质量还差,经常做梦。据史书上记载,有一次,他又做梦了,梦见一个头上有光环的金人,绕着他的院子上下飞舞,嘴里好像还嘟囔着什么。这个梦是相当地清晰,以至于他醒了之后,几乎记得每一个细节。

一、汉明帝迎佛教

上朝的时候,他就对大臣们说了一遍,然后让大家来解梦,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家伙都来说说,这个梦是神马意思。

大臣傅毅,也就是班固说他的文章又臭又长的那位,见多识广,比较有学问,最主要的是,会拍马屁,这时候就站了出来,说,陛下,好事啊,您梦见的是西方的佛,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梦到的。

汉明帝听傅毅一听来了兴致,觉得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叫「佛」的神仙想和自己说点儿什么,就马上派人去西方找。

派去的人在今天阿富汗境内碰见了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两大师一听对方要找佛,说别找了,俺俩知道,现在就去见见你们的汉明帝,随后就跟着使者来到了长安,这一年是公元67年。

两位大师先是住在鸿胪寺,「鸿胪」这两个字,是汉武帝起的,本来的名字叫做典客,就是招待客人的意思,负责招待客人的官员就叫做大鸿胪,也是汉朝的九卿之一。这个「寺」字就是那时候九卿办公室的一个统一称呼,就如同今天的财务处,人事处的「处」是一样的,所以,鸿胪寺就相当于汉朝的外交招待所。

汉明帝在招待所里听两位高僧讲了两天,总算是明白了半夜里那个头戴光环的金人是什么了,他觉得佛教这玩意还不错,就吩咐给两位高僧盖一所新房子,盖好了之后,因为大师们是用一匹白马驮着佛经来到洛阳的,就把新房子命名为白马寺。

你要注意的是,白马寺用了「寺」这个字,说明汉明帝已经把两位大和尚摆到了和九卿差不多的位置,可以说是相当地重视。所以,后来虽然随着三公九卿制度的废止,「寺」这个名字,政府衙门是一脸嫌弃地不用了,可是大和尚们对汉明帝还是相当地感恩,也比较专情,坚持从一而终,一直把自己住的地方称为某某寺,延续到今天。

就这样,公元67年被认为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年,而白马寺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或者说寺院。

白马寺

这里顺便说一句,「院」这个字,和「寺」一样,最早指的都是政府的办公地点,所以「寺院」是比较正常的组合,可是「寺庙」这个词组就不一般了。「庙」在中国古代,是供奉祖宗的场所,进去就要跪下磕头的,之所以后来把「寺庙」两个字也放在一起,代指和尚们的住所,就是因为老百姓对佛和菩萨等佛教人物产生了崇拜心理,进去也要磕头,据说这些家伙有时候比祖宗还灵验,很自然地,寺庙的叫法就流行开了。

我们说崇拜鬼神这事儿,古今中外,几乎所有民族,所有地区都一样,就算是现在,敢于胸脯一挺说俺就不信的,也不是很多。可是就在东汉,具体地说,也是汉明帝时代,中国还真就出了一位不信鬼也不信神的家伙,他的名字叫王充。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人,在今天的绍兴市内,年轻的时候来到了洛阳,拜在前面说的班彪门下,所以,他和班固班超应该算是师兄弟。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而且你要知道,这家伙可是出生在2000年前。

王充的代表作叫《论衡》,据说是从他年轻时候就开始写,一直写到老年,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死不改悔,一辈子都不信鬼的硬汉。在那个人人烧香磕头,信奉鬼神的年代,他第一个提出了「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意思就是人因为怕死,就对死后的世界有了幻想,有了幻想,就好像真的看见了鬼,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疑心生暗鬼」,从心理学上讲,这个理论是相当地有科学根据。

在王充的著作里,他还不仅仅是批判一下鬼神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谶纬算卦之术,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批判的武器,瞄准了天人感应,他认为「天」并非是神,而是无意识的自然之物,和路边的野花,池塘里的青蛙一样,都是由一种叫做「气」的东西组成的,没什么神秘的。

我们先不管王充这个理论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但他居然敢说上天也不是神,这个就麻烦了。在董仲舒和汉武帝之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套东西早就被看做是儒家的经典理论,虽然和孔老二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反驳这个理论,就等于是侮辱孔老先生。所以,儒家的知识分子们自然是不买账,《论衡》一面世,就被认为是「诋訾孔子」「厚辱其先」。

因此,这本书在很长时间,都是禁书,历代统治阶级也都把它看作异类来批判。当然了,时至今日,《论衡》又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或者说唯物主义哲学文献,被无限赞美,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言归正传,我们说尽管汉明帝迎接佛教,建立寺庙,功德无量,但是看起来诸天神佛并不想沾染凡间因果,让此人长命百岁。公元75年,48岁的汉明帝驾崩于洛阳东宫,在位18年,庙号显宗,给他的儿子汉章帝留下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东汉帝国。

二、白虎观会议定下「三纲五常」

汉章帝刘炟继位这一年是18岁,也算是相当好的年龄。他和他爹明帝一样,都是勤政简朴的劳模形象,鼓励农桑,一心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对于儒学,他也是真心喜爱,并且继承了他爷爷刘秀的那个作风,没事就喜欢找知识分子聊天。一来二去,这家伙就有点困惑,为什么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讲的都不一样呢?同样给我讲儒家,怎么俺的感觉就好像是你们讲的是七八种思想,好几个孔夫子呢?

客观地讲,刘炟的这个疑惑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疑惑。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从汉武帝刘彻设立五经博士之后,汉代就开始了所谓的儒家经学,有那些专门研究董仲舒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今文经学,也有像王莽刘歆那样对春秋战国时期古文经典感兴趣的古文经学。结果就是,两条大的分支之下,又诞生了无数个小岔路,大家的分歧越来越大,往往是一本经书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按照《汉书儒林传》的说法,这就是「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简直就是《大话西游》里唐僧的碎碎念,再加上神神叨叨的儒家谶纬之术,大家是你争我吵,矛盾重重,汉章帝面对的,就是这样乱麻一团的儒学体系。

搞到最后,刘炟觉得有必要统一思想,公元79年,在他的主持之下,一场对后世儒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会议在白虎观召开,各路儒家大神相继出场。激烈争论了一个月后,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由班固执笔,写下了《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意思就是在白虎观形成的,统一的儒家大义。这次会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正式确立了儒家的三纲、六纪和五常。

《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第 17 节 三纲和五常 汉明帝迎佛教入中国寺院寺庙等词语有什么讲究(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