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诸王的谢幕 韩信等八个异姓王是怎样被快速消灭的(第1/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公元前202年农历2月28,出身农民,原秦王朝泗水亭长刘邦,在山东定陶,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曹县北边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汉。
一、刘邦称帝,「郡国」并行
按照下属娄敬的建议,他定都在长安,是取长治久安之意。到了这时候,这哥们自己叫名字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没人敢再叫他名字了,连他那个活着的爹也不敢,虽然老人家名义上叫太上皇,可是那也没有皇帝大,对着他这个当年游手好闲的小儿子,刘大爷也只能行礼叫陛下。
皇后的位置自然是吕雉的,她爹吕大爷当年的惊天一赌看起来赌对了,但是你也别忙,关于吕皇后和她的家族,我们后面还有很多故事,暂时先卖个关子。
太子当然要立嫡长子,皇后吕雉生的儿子刘盈,也就是当年无数次被刘老幺从车上踹下去的那个熊孩子。
在史学界有一句话,叫汉承秦制,就是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这个不难理解,你刘老幺既然用了皇帝的头衔,那就表明你接过来的是秦朝的接力棒。另外,他当时的大管家萧何当年可是从秦朝的宫廷里,抢出了各种典籍规章和制度,刘邦集团的这些大老粗这时候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全面创造一套新的系统,况且秦制用起来也相当不错。萧何就用这套制度给刘邦建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用刘老幺自己的话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这个制度里有一个点刘邦并没有完全抄袭,那就是郡县制。二十年前,秦始皇选择了全面的郡县制,二世而亡;五年前,西楚霸王项羽走回头路,选择分封制,结果是一天消停日子也没过上,转眼之间,这天下就到了刘老幺手里。
刘邦的选择是郡国并行制,也就是郡县制和封建制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函谷关以西完全是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函谷关以东,实行分封制。你也先别说他聪明,或者蠢,我们先要问一个问题,刘老幺有选择吗?
实话实说,他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公元前202年的春天,那个天下可不全是他刘邦的,除了他之外,还有七个小地主,或者说异姓王爷,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人大家基本都熟悉,那都是反秦时代的「老革命战士」了,而且除了长沙王吴芮,剩下的都是在他刘皇帝还叫刘老幺的时候,就已经是雄霸一方的国王了,这时候刘老幺要是说你们都别当王了,当县太爷吧,因为我要实行郡县制了,那简直就是在找死。
所以,无论刘老幺如何喜欢郡县制,他当时的政策也只能是郡国并行制。函谷关以东还是那七个小地主的保留地,军、政、财三大权力都不在刘邦手里,只是尊称他一句陛下而已。其实,这也是韩信当年为什么不听蒯通让他造反的最大原因,在那个时代,当一个王和皇帝到底有什么区别,还真说不清楚。既然都差不多,那留一个「知恩图报」的名声岂不是让人生更加完美?
刘邦随后和这些异姓诸侯王们共同盟誓,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据《汉书·高帝本纪》里记载,他们把誓词用红色颜料写在特制的铁皮筒上,然后一人一半,回去锁在宗庙的金柜子里。这就是传说中的丹书铁券,后来民间所说的「免死金牌」,没错,这玩意儿开始于刘老幺,但是那时候并没有明确写有免死的功能。
当时他们的誓词是这么写的,「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也就是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么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大,你们这些小地主的国家也一直存在,传给你们后世的子子孙孙。
二、韩信被贬淮阴侯
你若是听过我的《美国史话》,这样的誓词应该很熟悉,想当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安德鲁对印第安人发誓保证,「只要青草还在生长,只要河水还在流淌」,你们印第安人就永远拥有那片土地,结果呢?十几年的功夫,印第安人就再一次被迫滚蛋西迁。
那么,美国总统发誓不靠谱,刘大皇帝和这些小地主们呢?很可惜,比安德鲁那家伙更不靠谱,仅仅过了五个月,一个小地主就造反了。
造反的是燕王臧荼。造反的原因不清楚,《汉书》里面说是因为刘邦到处抓项羽的旧部,臧荼害怕了,就造反了。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慢慢琢磨,无论如何,得到臧荼造反的消息,刘邦一刻也没等,马上御驾亲征,二个月后,臧荼全军覆灭,本人也被砍了脑袋,儿子臧衍投奔匈奴。
这场玩笑一样的反叛让其他人都看傻了眼,等明白过来,臧荼的脑袋已经挂在了高高的城楼上,而新的燕王,卢绾,已经走马上任了。这位卢绾同学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村子出生的,两家关系特别好,从小光屁股一起长大,卢绾一直都是刘邦的跟班,据说真的男人里面,唯一一个能随便出入刘老幺后宫的,就是这个卢绾,这样的关系,当一个小小的燕王自然不在话下。
几乎就在臧荼死后,有人给朝廷密报,楚王韩信谋反。你要是问,我们的韩神仙不是齐王吗?咋变楚王了?这是因为垓下之战后,刘邦借口原来的楚王芈心没有后代,就把韩信改成了楚王,韩信自己也没意见,毕竟,楚地是他的家乡,富贵还乡,也是一件光彩的事儿。
刘老幺收到密报之后,就和朝廷里的重臣们商量,咋整啊,前几个月我和你们唠嗑的时候还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现在这样的家伙要造反,你们有什么主意?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干死他,必须滴。——除了这句话,就没词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敢带兵去干韩大神仙。
会后刘邦就问陈平有什么主意,陈平开始不说话,后来被逼急了,就问刘邦,陛下的兵将能比得上韩信不?刘邦说不能,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发他不?刘邦说应该不知道。陈平笑了,说你的兵将不行,那发兵就不是平乱,而是逼人家造反,如果您只是想对付韩信,一个士兵就够了,只要昭告天下,你马上要巡视云梦泽,这是在韩信的地盘旁边,按照规定,他必须亲自拜见您,到时候抓起来就是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是束手就擒。其实,无论是刘邦,还是陈平,都知道韩信没造反,不仅是他俩,就算是朝中周勃张良这些大臣也知道楚王韩信是冤枉的,可是大家必须配合着演这场戏,原因只有一个,韩神仙是刘邦最头疼的人,或者说最害怕的人。
这样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怪物,在远离中央的地方当王,那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你心惊胆颤,时刻担心它会掉下来,这也是当年蒯通对韩信说的,「勇略震主者身危」,你让你的主子吓成这个样子,那你自己就很危险了。
韩信被捕之后,刘邦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留在了长安自己身边,还经常找他聊聊天,著名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不过韩信原来的封地,刘邦封给了自己的堂兄和弟弟,并且后来每次干掉一个异姓王,他就会分封几个刘氏子弟当王。
从开始的没得选择,到现在刘老幺主动地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我的猜想是,刘老幺应该是越来越对外人不放心了,而且对于秦朝灭亡之前的孤立无援印象深刻,他想避免那种情况,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三、刘邦讨伐韩王信和匈奴
《秦汉大统一的表现和影响》第 1 节 诸王的谢幕 韩信等八个异姓王是怎样被快速消灭的(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