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执柄者霍光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详情如何(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果然,这场策问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背后有霍光撑腰的贤良文学们对政府的责问范围远远超出了「民所疾苦」,变成了对汉武帝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五大政策的大讨论。丞相田千秋一言不发,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桑弘羊是慷慨激昂,舌战群贤,和一群之乎者也的年轻人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没办法,想当年制定这些政策他也有份,汉武帝现在是躺在茂陵里起不来了,那就只有他来为汉武帝,或者说为他自己来辩护了,这就是后世极其著名的「盐铁会议」。
《盐铁论》
在继续讲述这件事之前,咱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贤良文学,为什么他们能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这样的高级干部直接对话。在汉语里,几乎所有东西和文学两个字连到一起都指的是一种写作风格,比如城市文学,农村文学,还有色情文学等等。但是,只有贤良这两个字,放到文学前面,意思就完全变了,它指的是贤良和文学两种人才。
理解这个概念需要知道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选拔官员的,我们中国到清朝末年之前,先后出现过四种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那就是先秦时代的世袭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之后的科举制。
先秦的世袭制不需要解释,就是一句话,老子英雄儿好汉,爹当啥官,儿子就当啥官,那是一个令王思聪王公子都会惭愧的拼爹时代。九品中正制和伟大的科举制我们后面再讲,现在来说一下和贤良文学有关的汉代察举制。
简单地说,就是各级官员考察本地人才,然后向中央举荐,
()
它也是在汉武帝手里成熟起来的。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规定各郡、国每年察举孝和廉的人各一人,上报中央,审查通过之后作为国家后备干部培养。
孝就是孝顺亲长,廉就是正直有才能,合起来称之为孝廉,是察举制最重要的科目,也是西汉朝廷最重视的科目。如果某个郡守或者诸侯国说,俺们这穷山恶水,泼妇刁民,既没有孝顺的,也没有正直有才能的,到时候举荐不出来人才,那你这个郡守基本就做到头儿了,直接下岗不说,弄不好还会掉脑袋。
举孝廉的规定是一年一次,但除了这个,汉武帝还规定,政府可以不定期地进行其他科目的举荐活动。主要有两个,一是秀才,那时候秀才指的是特殊人才,和后来科举的秀才完全是两码事。汉武帝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只要你有我需要的本事,你读不读书无所谓;另一个就是贤良文学,贤良是贤良方正,也就是有才华,并且有道德的人,文学专门指的是儒生,是以研究儒家经典为生的专业人士,所谓「善礼乐典章」者,谓之文学。
那么,这个不定期的贤良文学人才啥时候能举荐呢?很特殊,一般是在瘟疫水灾蝗灾,或者暴雨大雪冰雹的时候,把这些人招进来,然后对他们进行策问。为什么有灾难的时候要找人问呢?因为根据董仲舒董老夫子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理论,任何灾难都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警告,做皇帝的除了马上跪下检讨,还要求问贤良文学这类人,以便于找到「对策」,改正错误。
这样一解释,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公元前81年,汉帝国发生灾情了?没有。既然没有天灾,还下令举荐贤良文学,谈论老百姓日子过得为啥那么苦,潜台词自然就是人祸,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用心是昭然若揭,矛头直指桑弘羊领头的帝国政府,也就是外廷。
果然,贤良文学们没有辜负霍光给他们的这个露脸的机会,在会议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那就是废除盐、铁等大型商品的国营政策,开放给私人经营,政府绝不能「与民争利」,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会议被称为盐铁会议的原因。
桑弘羊的反驳非常精彩,他说:「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意思就是你们这帮知识分子就是瞎说,盐铁这种东西是普通老百姓能生产的吗?开放之后,只能是那些土豪有钱人,他们代替了政府经营盐铁。和政府经营相比,普通老百姓被剥削得一定更狠,境况也一定会更惨。
随后他又问了一个问题,没有国营,国家就没钱,那没办法抵御匈奴咋办?而贤良文学们的回答是,盐铁国营虽然抑制了土豪剥削老百姓,但催生了很多官员腐败现象,至于说抵御匈奴,「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何用费哉」,只要俺们制度好,行仁政,匈奴就不会来抢我们,还用啥钱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有些知识分子的空谈和瞎扯是有遗传基因的。
限于篇幅,我没办法在这里详尽描述这次辩论。不过通过上面两三句话的介绍,你会不会很惊奇地发现,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在讨论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了,比如国营的利弊,国进民退的得失等等。
这次会议的三十年后,一个叫桓宽的家伙,根据会议记录和亲身采访参会者,把双方辩论的发言翔实地写在一本书里,书的名字叫《盐铁论》,感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那是相当地精彩。里面有一篇是专门描写当时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叫「散不足」。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是贤良文学们批评社会上豪华奢侈现象的,但反映出来的当时老百姓的小日子,那真是美滋滋,说句丢脸的话,那些2000多年前的汉朝人比我今天在加拿大吃的都好。
桑弘羊画像
那么,这次会议最后的结果呢?四个字,没啥结果。唯一的松动是,五个月之后,废除了酒类的国家专卖,和首都地区铁的官营,其他都不变,就这么两条,还是桑弘羊自己提出来的。在随后的三十多年汉昭帝和汉宣帝执政期间,桑弘羊的国营政策几乎没有改变。。
没结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贤良文学们,或者说儒家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他们虽然成功地把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并且成功地让很多人相信了如果他们执政,世界会更美好,但这种忽悠要多年以后霍光去世,汉宣帝下台之后才会见效,因为无论是桑弘羊,霍光还是昭宣两位皇帝,虽然执政理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实干家!都明白贤良文学们的建议在当时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只是夸夸其谈而已。换句话说,如果单纯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70多岁的桑弘羊老爷子是完胜对手的。
第二个是,作为这群贤良文学当时的靠山霍光,其实和他们并不是一伙的,《汉书》里说,「诸儒生多窭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军常仇之」,意思是这些知识分子出身贫寒,但偏偏喜欢说大话,讨论时政,霍光很不喜欢他们。当时仅仅是为了打击桑弘羊,而把这些儒生当作手里的枪而已。在辩论的第二年,霍光就把他的所有政敌都送进了地狱,那自然是没必要继续和他讨厌的儒生站在一起了。
三、霍光执柄
《秦汉大一统形成的过程和意义》第 9 节 执柄者霍光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详情如何(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