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6 节 史家之绝唱 史记是偷偷写成的吗为什么没有写汉武帝(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宋代黄震说:「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败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翻译过来就是,司马迁这老头儿贬低或者赞美一个人的功夫实在是太牛掰了,看他的《史记》,卫青霍去病打了那么多胜仗,结果看完之后,感觉这两人一钱不值,可是李广总打败仗,看了之后却觉得此人实在是英雄了得。

前面我们说李广后世的名气大,答案就在这里,司马迁替他吹了很多牛。

比如说,他为了形容李广品格高尚,创造出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就是李广像桃树和李树那样,花朵漂亮,果实芬芳,吸引别人都来仰望他,树下都被踩出了小路。现在这话都用来夸老师,在那时候,这个比喻简直就是说李广是圣人。同时,他还强调李广爱兵如子,勇猛如虎,打仗失败基本都归于运气不好,小人陷害,用他老人家的原话叫「不遇时」。

反观他描写卫青,那就是「冒姓为卫氏」,言下之意,你卫青的爹本来姓郑,你为了攀龙附凤,改姓卫,还不是因为你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宠爱的缘故。至于说打仗总胜利,那是运气好,原话是「天幸」,老天爷的功劳。

描写卫青的性格时,司马迁说:「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柔和自媚于上。」第一句可以说夸赞,但是「柔和自媚于上」是什么意思?这个「媚」字是不是让你想到了伪娘?进而你会想到什么?是的,搞基。千古以来,因为司马老爷子在《史记》里的一些描写,无数人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卫青和霍去病是不是与汉武帝有那种关系?

一个被司马迁的屈笔描写成为了荣华富贵不惜改姓,并且可能与皇帝搞基的男人,在后世那些道貌岸然的儒家士大夫眼里会是一个什么形象,那简直是都不用猜。大才子苏东坡在读书笔记《东坡志林》里写道:「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这话极其恶毒,翻译过来就是卫青这个奴才,只配给人舔菊花,汉武帝当着他的面上厕所,简直是各取所需。

另一个大才子李白是这么说的:「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在他眼里,什么白起、卫青都狗屁不是,都是运气好才当上大将军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喜爱苏轼和李白,但是关于他们对卫青的评价,我只能对他们翻翻白眼,表示不屑。

不过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下,虽然用了很多春秋笔法隐晦地贬低卫青,但治学严谨的司马老爷子并没有修改或者遗漏他的事迹,只是如上所述,用的文字不一样而已。这种笔法,就是黄震说的「抑扬予夺之妙」,也是现在有些作家常用的手法,写的东西都是对的,让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是读了之后,你就是感觉有些东西隐隐不对劲,文人的牛掰也正在于此。

三、《史记》是偷偷写成的吗

如果现在列一个千古失踪名人榜,那司马迁应该榜上有名。此人在公元前93年或者91年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一个朋友,然后就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信息。死没死,什么时候死的,都不

()

知道。后来很多人穷半生时光,就为了弄清楚这老爷子什么时候没的,可是没一个人成功的。

民国期间,国学大师王国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得出「绝无可考」的结论。如果有一天,一个人跑过来说他就是司马迁,你也别奇怪,毕竟没人看见这老头儿归天,不过,这个人首先必须证明自己是太监才行。

司马迁失踪之前写的那封信,或者说他的遗书,无论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是大大地有名,名字叫《报任少卿书》,或者叫《报任安书》。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主要讲述了他当年为啥没去死,而是选择做太监的原因,那句著名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这封信。在他看来,没有完成《史记》就去死,那就是轻于鸿毛。

在司马迁失踪30多年后,他的外孙平通侯杨恽感觉朝廷政治开明,就把外公当年写的书拿出来献给了汉宣帝刘询,当时的名字叫《太史公记》,后来才改名叫《史记》的。现代学者一般相信,汉宣帝和随后的皇帝们肯定对这本书进行了部分删改,很可能写汉景帝的《孝景本纪》和写汉武帝的《今上本纪》两篇都被删掉了。

这个呢,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这本书在晋代之前,都是禁书,那时候我等草民别说十八,就是八十岁也不让你看,就连王公大臣都不允许私自翻看。《汉书》里记载,汉成帝时,东平王想看这本书,那事先都要写报告请示一下。

那我们就要问一下了,为什么一本高大上的史书会是这个样子,藏了30多年之后才献给朝廷,然后又神神秘秘地搞十八禁,不让别人看?答案也不复杂,因为这本书是司马迁偷偷干的私活,和朝廷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那自然不可能所有观点都被朝廷接受。

你也许会说,不对啊,司马迁在变成太监之前,不是太史令吗?那不就是写历史的吗?这是一个误解,虽然秦汉太史令的职责之一是为官方记录历史事件,但不是为官方编订史书,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是去考古挖坟,写出以前发生的故事。中国要一直到唐朝,才有官方为前朝修订史书的机构和制度,在那之前,所有写历史的,都是干私活。

那么,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老爷子平时上班主要都干些什么?三个字,看星星。他当时主要的工作是天文历法,换句话说,他算是帝国的天文学家。他老人家参与修订的太初历就属于汉武帝时期一项重要改革,儒家称之为定正朔。

这事儿其实和我们现代生活也有关系,每年春节,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就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司马迁的这个太初历,在那之前,秦汉两朝的历法用的都是颛顼历,每年的十月初一才是新年。至于说后来司马迁变成太监,工作有了变动,成了中书令,那更是和写历史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了。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时期,这个中书令可不是后来三省六部里面那个威风八面的宰相,而是必须由太监来担任的内廷官员。

总之,《史记》不是官方修史,是司马迁的私人作品,这一点没有丝毫疑义。现在有争论的是,他到底是一个人偷偷地在写这本书,还是周围很多人都知道这老小子干私活,正在编制一本史书?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倾向于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写历史。

《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第 6 节 史家之绝唱 史记是偷偷写成的吗为什么没有写汉武帝(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