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朱熹与理学 程朱理学真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吗(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上一集说到,宋孝宗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岳飞平反。你要知道,岳飞可是在宋高宗任上被整死的,有些大臣们就觉得这个弯儿拐得有点急,有点儿懵逼,一起转身,看向刚刚退位的宋高宗,结果是,那位老人家默不作声,看起来是没意见。既然人家义父干儿子之间已经达成了一致,大臣们自然也没意见,就这样,岳飞被追认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一、「隆兴北伐」
其实宋高宗还是有点儿小聪明的,对于给岳飞平反这事儿,他不仅不反对,暗中应该还是大力支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上的恰到好处。
首先是完颜亮刚刚撕毁和议,朝野上下群情激愤,需要做一个主战派的表情,来顺应民意,凝聚人心,这对于政权稳固有好处,对宋高宗也有好处。
当然这只是小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看起来,和金国是不能够永远和平相处的,那么岳飞这个主战派被平反就是早晚的事儿,而这时候平反,因为宋高宗还活着,宋孝宗会把岳飞之死的所有责任都归于秦桧,也就是这个锅完全扣到了秦大奸臣的身上,宋高宗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当时的和后来的大多数老百姓完全认可了官方的说法,认为岳飞就是秦桧害死的。因为这个原因,民间还把一种传统面食做成了秦桧夫妻的模样,放在油锅里炸,这就是后世的油条。
公元1163年5月,为了报复完颜亮的南侵,上位仅一年的宋孝宗任命张浚为大将,发动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可惜的是,只打了十几天,宋朝大军就在今天江苏徐州附近的符离被金兵打败,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隆兴北伐」变成了「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和「绍兴和议」的主要区别就是,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不用称臣了,改称侄,也就是宋孝宗管金国的金世宗叫叔叔,每年给金国的钱也不叫「岁贡」了,叫「岁币」,并且在陕西那边给金国又割让了两块土地。
从此之后,两国又和平了40多年。
「隆兴北伐」为什么会失败?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朝中无大将,除了一个张浚,就没人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十几年前就死了,剩下一个刘锜在这次北伐的前一年也逝世了,新生代没有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名将;第二个原因就是太仓促了,根本没有积极的,有效的准备,其实这一点,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很多人当时都看得清清楚楚,当时的镇江府通判,也就是镇江副市长,给张浚上书说「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意思就是要有长远之计,不要仓促出兵,可惜张浚没听。
二、陆游和唐琬
这位很有军事头脑的,时年38岁的镇江副市长,名字叫做陆游。陆游大家都很熟悉,和辛弃疾一样,他一生都在官场上厮混,竭力奔走,呼吁北伐,但也同样一生都「不务正业」,在诗词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只不过辛弃疾是填词,陆游是诗词全来。我们前面讲李商隐的时候就说过,中国古代诗词最出名的所有人物,填词作诗基本都是业余爱好,杜甫杜老爷子替他们把话说的很明白,叫「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文章实在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文人的最高理想无一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儒家的入世,以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己任。
可惜得很,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最后只能把理想寄托在诗词里,陆游也是如此。他这辈子,没当过什么太大的官,大多数的时候是通判,也就是副市长,连常委都不是。除此之外,还当过宝章阁待制,替皇帝他们家编历史书,最后啥也没干成,只能把自己一辈子的志向倾注在诗词上,比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再比如「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最后只能在田野之间慨叹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平戎策》是陆大人年轻时在前线实地考察之后,给朝廷写出来的一本抗金复国的战略丛书,这时候只能当废纸卖了了。我们说无论是辛弃疾还是陆游,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绝对的豪词,其实,这种豪放都是不能去杀敌而被憋出来的豪放,可以说憋得那是相当地难受。当然,陆游最出名还是他临死之前的那一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没能够带兵北伐,收复中原,是这老爷子最大的遗憾之一。
陆游另外一件人生憾事,就是和表妹唐琬之间的爱情故事。早年的时候,他娶了表妹唐琬,这事儿在古代很常见,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这里的同姓当然不是一个性别的意思,而是同一个姓氏的不能结婚,但是表亲就可以,所谓表亲,就是你姑姑,你舅舅,你姨妈家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和你不是一个姓。古代人认为,孩子身上哗哩哗啦流淌的,都是他爹的血脉,所以,只要不是一个姓,那结婚就没啥问题,我们只能说那时候生理卫生的知识实在太差。
陆游和唐琬(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唐琬嫁给陆游之后,那个既是她姑姑,也是她婆婆的唐老太太对她极其看不顺眼,据说是因为唐琬不能生孩子,也有人说是陆游被唐琬迷得神魂颠倒,以至于耽误了学业,无论如何,最后陆游迫于母命,只能和唐琬离婚,也就是把人家给休了,另外娶了一个他娘满意的王氏为妻,而唐琬也再嫁给了另一个知识分子赵士程。
十几年后的公元1151年,27岁的陆游去当时一个沈姓富豪的私家园林游玩,很巧的是,他在这里看到了赵士程和唐琬夫妇。不知道唐琬是不是旧情难忘,就让人给陆游送去了一些酒菜,陆大诗人看见自己老婆现在成了别人的媳妇儿,心里很郁闷,喝了点儿小酒儿之后,就提笔在墙壁上写了一首词,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钗头凤》,里面写道:「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还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样的名句,总之,写得那叫一个哀婉凄绝。
唐琬看到这首词之后,抑郁成病,不久就死了,陆游听说了之后,当然是内疚也伤痛,从此之后,他经常去沈园凭吊唐琬一番,而且多次赋诗,从30岁,一直到他去世的86岁,写了很多怀念唐琬的诗词,也有很多名句,比如说他75岁所写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再比如说他死前的一年,85岁了,还颤颤巍巍地来到沈园,悼念自己年轻时的爱侣,挥笔写下了「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样的句子,可谓是相思极深。
也就因为这段故事,坐落在今天绍兴市的这个沈家花园相当有名,是国家级五A景区,有机会,你也不妨去浏览一下。
陆游和唐琬的故事,除了给我们留下很多凄美的诗词,还说明了宋朝对妇女改嫁还是很宽容的,被夫家休回去的女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婆家,而且没事的时候,还能出去溜达逛逛大街什么的。
我们也都知道,在宋朝之后,中国对妇女的限制越来越多,女人死了丈夫,或者被休回家,一般都不太容易再嫁人,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么,这种风气是不是从宋朝开始的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看一个人,此人就是朱熹。
三、朱熹理学为什么大受追捧?
朱熹这个人生于1130年,他比陆游小五岁,比辛弃疾大了10岁,完全是同一时代的人。在民间,也许陆游和辛弃疾的名气大,可是在官方,朱熹可谓是鼎鼎大名,因为他号称「朱子」。按照他们这一派的学说,在孔子和孟子之后,1400多年,就没有出一个圣人,只是到了朱熹这里,才一个惊雷,咔嚓一声,诞生出了这个朱大圣人。
那么,朱熹这一派是什么学说呢?两个字,理学,或者说道学。这里要注意,平时我们说的宋明理学,包括了宋朝的程朱理学和明朝的陆王心学,我在这里说的理学专门指这个程朱理学。至于说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等我们讲到朱元璋大皇帝的明朝再说。
所谓程朱理学,程就是前面说过的北宋程颐程颢
()
兄弟两个,朱就是朱熹,实际上,这一派还有写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喊出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张载,和开创了「梅花易数」的邵雍老先生。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和邵雍这五个人号称「北宋五子」,朱熹就是继承了他们的学说,这五位老先生平时说的话,吹的牛都被朱熹记录在《近思录》里,这本书也是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程朱理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其实也没有脱离儒家的范畴,所谓理学,也就是新儒学,改良的孔孟之道。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天地之间有一个理。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前,这个理就存在了,它就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很自然地,也包括了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而且它本身是善的,放到人身上,就是人性,人的本性。在日常的修养中,你如果好好地养护自己身上的这个天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然后就到了孔老夫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到了这个地步,个人的欲望已经和天理结合到了一起,你也可以说,人欲消失了,只剩下了这个善良的天理,这就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分辨自己身上的天理和人欲呢?朱熹说,简单,「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说吃饱饭是天理,想吃龙虾熊掌大螃蟹,就是人欲。可以这样说,儒家在理学之前,虽然也提倡生活简朴,但到了朱熹这里,已经披上了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除去吸毒的那些人不说,普通人身上的人欲,其实差不多就是两个字,所谓的「食色,性也」,理学既然和禁欲挂上了钩,那么,它最后提出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也一点儿都不奇怪,不过,这句话最早却不是朱熹说的,它实际上出自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颐之口。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从北宋到南宋的历史转折事件》第 19 节 朱熹与理学 程朱理学真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吗(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