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9 节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祭出改革大旗为什么选择了王安石(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神宗先是提拔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你不是不愿意到中央吗?在地方上当市委常委兼市长,您看咋样?然后马上又给了他一顶翰林院学士的帽子,接着又是翰林侍讲,这相当于中央党校党组成员了,到了这个地步,宋神宗还是不说让王安石来京城当官,仅仅是下了一道圣旨,说您王老先生要是有时间,可以来京城,咱俩喝点儿小酒,聊聊天。

这样一来,王安石基本认定,新皇帝赵顼很可能是想动真格的。于是乎,王安石借着出差的机会,来到了京城,和宋神宗有了一次谈话。他一本正经地问宋神宗,您想成为什么样的君主?宋神宗说我看唐太宗就不错,谁知道王安石嘴一撇,说道,「陛下当以尧、舜为法,唐太宗所为不尽合法度」,言下之意,唐太宗算个屁,咱要做,就做尧舜之君。

我们前面多次说过,虽然谁也没看过尧舜时代啥模样,但拜孔夫子所赐,古代君主的最高理想就是尧舜之君,现在王大人说了,只要用我的办法,您赵顼就能成为尧舜之君,而且他还说,「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陛下,现在这时候,不早也不晚,这就是命,您赵顼命中注定碰见了我,就是尧舜之君了,后人再提起明君,那就是尧、舜、顼仨人儿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那还等啥,宋神宗马上决定,就是王安石了。说干就干,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正式进入宰相的行列。同时,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你听着这个名字可能有点头晕,没关系,只要换一个名字,你马上就明白它是干啥的了,中央改革领导小组,相当于我们以前的中央文革小组,临时设置,但是权力极大,可以跨过中书省等决策机构,直接给下面发布命令。

宋神宗画像(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等到了第二年,宋神宗干脆把王安石的头衔改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变成了首席宰相,也就是首相,独揽一切大全。

就这样,一连串的改革措施变成了法律,接连颁布下去。公元1069年,颁布均输法和青苗法;1070年,颁布免役法和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同时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一场轰轰烈烈,疾风暴雨一样的改革开始了,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熙宁就是宋神宗当时的年号,在我看来,「熙宁变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这场变法的主导者应该说是两个,甚至宋神宗这小子比王安石更积极一些。

那么,这场变法涵盖了那些内容呢?说实话,忒多了,要是按照大的方向说,是三大块,分别是富国、强兵和取士,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经济、军事和教育。

教育方面很简单,一句话,开始素质教育了,没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建立太学三舍法,根据平时成绩来决定你是不是优秀,成绩好的,没必要去参加科举这种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直接进入后备干部序列。对于明经科这种已经运行了几百年,专靠死记硬背取胜的科目,王安石大笔一挥给废除了,进士科还保留,但不再考诗词歌赋,只考时事问答。

在军事方面,王安石的理想和宋神宗是一模一样,叫做「恢复汉唐旧境」,也就是国土面积要扩大4倍,可是这事儿必须要大辽、西夏、大理和交趾这四个国家都同意才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你要是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四个家伙咋能同意?所以,王安石出台了保甲法、将兵法等法律,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将国家兵制从募兵制过渡到民兵制,也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和府兵制差不多,然后完善将帅的选拔制度,改良兵器制造水准,以求打造一支精兵出来。

最后是经济方面,这是王安石改革的基石,用的力气也最多,用他自己的说法是「理天下之财以奉天下」,并且「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意思就是我们只要掌握了天下财富的规律,不用给老百姓加税,我还能弄到钱,那怎么弄?简单,王大人使用了国家机器,对经济进行调控,甚至让政府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里去。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成立了很多国企,从士大夫官僚,权贵与豪商巨贾手中抢夺利润。他的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

比如说青苗法,那时候老百姓家里面的存粮,从春天地里长出青色禾苗算起,一般很难吃到新粮食黄澄澄丰收的时候,这叫做青黄不接,这段日子最难熬,老婆孩子往往饿得哇哇哭,困难的农民们只能到处去借粮,谁有粮?地主家有余粮啊,比如《白毛女》里面黄世仁这样的大地主或者大乡绅,农民一般都去找他们借,可是等秋天粮食下来,你不仅要还本儿,还必须付出很高的利息,还不上的话,喜儿就要去给人家当丫鬟或者小妾。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法就是,他一把推开那个大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和喜儿说,来,有困难找政府,朝廷借给你,只收二分利。这样一来,获得好处的有两个,一个是政府,另一个就是农民,倒霉的当然也有,就是大地主黄世仁,他赚不到钱,更别说把喜儿收入房中了。

三、变法为什么被反对?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改革很艰难,因为触动了大地主、大豪绅和大资本家们的利益,你动了人家的奶酪,人家自然要和你拼命,可是王安石的改革阻力,还不仅仅来自这些既得利益集团,还有一大批元老重臣,这些人就是上面提过的以司马光为首的,包括韩琦,富弼,程颐程颢兄弟,欧阳修,苏轼苏辙兄弟等众多守旧派知识分子,当然,骂王安石最起劲儿的苏轼他爹苏洵老爷子要是还活着,肯定是最积极的那个。

那你可能会问了,这些家伙难道瞎吗?看不见大宋王朝的各种问题吗?当然不是,实际上,这些人都知道国家有问题,如果笼统地讲,别说韩琦,富弼,欧阳修本身就是参加过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改革派,就算是司马光也设计过服役法的改革,苏辙更是在全国各地考察过很长时间,得出「田间必改」这样的结论。

那他们也想改革,为啥还反对王安石?我不得不说,这件事里面的原因极其复杂,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简略地讲,大致有五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王安石本身的问题,前面说过,这哥们不洗澡,不重视个人卫生已经让苏洵在内的一些人很看不惯了,但更大的问题是,他还狂妄自大,认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不咋地,讽刺欧阳修读书少,原话是「欧公座读书未博尔」;说宰相韩琦是「如此之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等到富弼被贬之后,他还跟着后面讽刺说「尚不足以阻奸」,意思是富弼这样的人应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至于说司马光,更是「所言尽害政之事,所兴皆害政之人」,在王安石眼里,司马光老爷子对咱大宋王朝,那是一件好事也没做。可以这样说,只要对他王安石提出一点儿批评反对意见的,马上就被他认定为小人、奸臣,小人和奸臣的意见自然不用听,不仅不听,还要和他们斗争,把他们彻底斗倒斗趴下。

我们必须实话实说,王安石这个如同好斗公鸡一样的性格,并不是当上宰相以后脾气见长,他年轻时就这样。想当年他中了进士的时候,宰相词人晏殊还活着,同为江西抚州人的他也比较欣赏王安石这个年轻人,就请王安石来家里喝酒,但是宴席之上,晏殊马上就发现这位小老乡有狂妄好斗的毛病,于是就说,我送你八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意思就是你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可惜,王安石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却慨叹一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以此,何其卑也」,言下之意,你晏殊晏老爷子居然教我宽容那些小人,我很瞧不起你,从此王安石继续我行我素,眼睛朝天,看不起别人。我们说一个人如果狂妄自大,容不了批评,那必定行事偏激,而且更坏的是,注定了他身边大多数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比如吕惠卿,再比如蔡京,王安石的境况就是如此,这事儿我们后面还会说到。

第二个他

()

变法被大家反对的原因是文人相轻,本来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就已经让大家妒忌了,结果在仕途上,他也打了大家的脸,俺们这边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帝,按部就班地升迁,结果你王安石一进中央,就获得了皇帝的无比信任,这公平吗?《宋史》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苏轼问当时位高权重的宰相曾公亮,说您老人家为啥不阻止变法,曾公亮的回答是:「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意思就是皇上和王安石早就穿一条裤子了,咋阻止?这就是天意啊。对于司马光这些也很骄傲的知识分子,相比于利益,年轻皇帝对王安石的这份信任,对他们的冷淡当然更令他们郁闷。

第三个原因是南人北人之争,我们前面说过,寇准作为北方人,就瞧不起出身南方的晏殊,一般来说,北方官员比较保守,也比较稳重,但南方的官员有活力,有干劲儿,这一点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大宋王朝前些年那个并不太美好的庆历新政,带头人范仲淹就是南方人,现在又出了一个南蛮子,对于这事儿,以司马光、富弼、韩琦为首的北方人有一种天然的警惕。

第四个原因就是保守和激进两种改革观点的争论,在保守派看来,王安石的改革是「变法度」,也就是修改祖宗定下的法度,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这是司马光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他们的想法是「觅良臣」,也就是制度能不动就不动,咱们找一些有道德、有学问的大臣来治理国家,一切就都会好的。

为此,他们还创造了一个谣言,说王安石在外面瞎白话,说什么「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小子没安好心,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老天爷的警告我不怕,老百姓的指责我不怕,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更是说不遵守就不遵守。

你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笃信「受命于天」,皇帝是被叫做天子的,而「天听自我民听」,老天爷又要听老百姓的,再加上祖宗崇拜,年年都要去祖庙烧香,所以,上天,老百姓和祖宗,没有比这三者更大的了,现在保守派说,王安石连这三个最大的boss都不怕,他肯定是疯了,弄得宋神宗都特意把王安石叫进宫来,问他说:「闻有『三不足』之说否?」王安石立马回答说:「不闻!」这绝对是谣言,俺胆子再大,也不敢和老天爷,老百姓和祖宗叫板啊,坚决不承认。不过,你要是说这三句话不是王安石内心的想法,那肯定也不客观,实际上,他即便就是这么想的,也万万不能承认罢了。

上面这四点虽然是王安石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但如果只是这四点,王安石和宋神宗这一对黑白双煞绝对可以笑傲江湖,将改革进行到底。

实际上,第五个原因才是最致命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宋神宗最后摇摆不定,打了退堂鼓,导致这场熙宁变法虎头蛇尾,黯然收场,而王安石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争议,那么,第五点原因是什么?王安石的下场如何?备案号:YXX11vR3ZmpCY9LYnQiAQwY

《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迁》第 9 节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祭出改革大旗为什么选择了王安石(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