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10 节 成败两难说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到首都安庆门去看大门,然后又让人带话给他,你小子要是赞同新法,就回来当官。

一般人到这一步,或者屈服,或者破口大骂,然后绝交,可是郑侠却不卑不亢地回答说,「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这话的意思是,您用官帽子来诱惑我郑侠,有点儿小看我啊,然后,这哥们就去做了看门的老大爷,但是同时,他却在他管辖的范围之内,尽量避免变法对小商小贩的冲击,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怠工,仍旧尽职尽责,一直到他看见城外因为王安石新法而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而王安石又对他的劝告压根不听的情况下,这才用了非常之法,直接给神宗上书,以命相赌,要求废除新法。

如此这般,我们现在就必须来问一句了,王安石的新法真的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差吗?而且前面我们解释那个青苗法的时候,不是说这是一个既有利于政府,又有利于人民的法规吗?很不幸,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法规很好没错,可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差也没错。

前面我们说了大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四个原因,现在就来说第五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改革派王安石们急于要看到变法成果的心理,导致法规执行出了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急于想看到改革成果就出了问题?答案就一句话,欲速而不达。这可以用现在的新冠状病毒来做个比喻,这玩意进入身体之后,人体免疫系统需要一个过程,看清楚这玩意儿长啥样,穿啥颜色的衣服,有没有内裤等等,然后才能发动大规模战役,精准地清除这些病毒,可是要把病毒看清楚就需要时间,在这个程序完成之前,如果免疫系统太着急,一看平时亲密无间的小细胞们死了一大片,就提前发动了总攻,那就只能是不分敌我,一顿瞎忙活,把病毒干死的同时,也把人体健康细胞杀死了,最后大家同归于尽,这叫细胞因子风暴,是新冠状病毒致死的最大原因之一。

王安石这些改革家也和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样着急,还拿我们熟悉的青苗法为例,本来是好事,青黄不接时,政府借给贫苦农民粮食,秋天连本带利收回,可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急于看到成果,他们期待的成果是政府库房里的钱财要急速增加;地方官也急于看到成果,他们要看的成果是老百姓踊跃借粮,积极还粮,皇帝和宰相一高兴,升了自己的官;下面负责具体执行的官吏更急于看到成果,那就是借粮的数目越大,他们经手的钱财就越多,油水自然也越厚。

这样一来,针对的可就不仅仅是贫苦老百姓了,在他们的默契之下,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要在春天去政府借粮,而且是越富的老百姓越要借,因为你还得起利息。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免疫系统,本来只应该针对病毒,也就是穷苦百姓,可是现在管你三七二十一,一棒子扫过去,所有细胞,也就是全体老百姓都倒了霉,吕惠卿上面说的那句「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变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事情不但没有变好,反而更坏了,你要知道,人家大地主黄世仁往外借粮的时候,富裕的老百姓是可以不借的,现在却等于是每年硬生生地,让他们多付出二分本来不应该付的利息,而且,后来发展到他们还要为那些贫穷的老百姓担保。至于说贫苦老百姓,本来只需要借一麻袋粮食,可是现在小官吏们嘴一撇,起步价五麻袋,必须借。因为借得多,利息就多,政绩也好看,那最后自然是富裕老百姓破产,贫穷的老百姓家破人亡,可以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这些情况,王安石和宋神宗是看不到的,或者说他们不想看,他们看见的是,政府的财富迅速而高效地积累起来。

这种通过青苗法朝廷得到的额外财富,也就是老百姓付的利息叫做「青苗钱」,此外还有「免疫钱」「市易钱」等等。据《宋史》记载,王安石和宋神宗通过变法,让宋朝国库从赤字一下子变成了盈余,史书上说:「所收财税,如一归地官以为经费,可以支二十年用」也就是变法若干年,国库的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这钱真的是以经济手段做大蛋糕之后得来的,那我们说王安石的改革就是成功的,但很明显,这些钱里的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实质上的对老百姓的盘剥,所以,也就难怪有那么多大臣,比如司马光苏轼等强烈反对变法,到郑侠这儿,形成了最后的高潮。

《流民图》局部(图源网络)

也正是因为郑侠的这幅《流民图》和奏章,让宋神宗意识到了大家反对王安石的第五点理由,而且这哥们也不傻,各种反馈他也早有耳闻,郑侠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神宗这时候对王安石说:「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哥们啊,我担心是不是咱俩干的这事儿有点问题啊。于是乎,神宗暂停了向老百姓收「青苗钱」和「免疫钱」,又罢除了方田法和保甲法,一共颁布了十八条暂缓改革的措施。

《宋史》里记载,老百姓对这个举措的反应是「民间欢叫相贺,越三日,大雨」,这个事儿就很神奇了,老百姓对于暂停新法叫好,我们可以理解,为啥三天之后,真的就下大雨了呢?答案我也不知道,像天人感应这么玄妙的事情我是不敢说的。

到了这一步,王安石在宰相的位置上是呆不下去了,理想归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公元1074年,在变法五年之后,王安石被罢黜了宰相的官职,改任江宁知府,回到老地方去做地方官了,但是不是说新法就完全被废除了呢?那还没有,毕竟宋神宗的库房里堆得满满登登的都是钱,这老小子得到了新法的实惠,哪能那么容易就收手,暂缓改革,王安石罢相,只是安抚老百姓的手段,宋神宗启用吕惠卿接替了王安石,继续主持变法。

我们说吕惠卿这家伙人品有问题,本来他是屁颠屁颠地跟着王安石干的,现在一看王安石倒霉了,就想彻底打倒王安石,让自己成为变法派也就是新党首领。不过,他搞阴谋诡计的水平差了点儿,上蹿下跳几次之后,就被朝廷里依旧想念王安石的大臣们联合干趴下,又把王大人给请了回来。

公元1075年2月,王安石第二次当上了宰相,但这一次,宋神宗对他的支持明显有保留,《宋史》上说「上益厌之」,也就是越来越不喜欢王安石。对于这一点,王安石自己当然也清楚,重新当上宰相的第二年,他主动上书说,自己儿子死了,没心情干活。

就这样,公元1076年10月,王安石又一次辞去了宰相,封为舒国公,从此,基本上就算是退出了政治舞台。

四、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呢?综合前面我们说的,基本上就是十二个字:「变法有理,施法不当,成败参半。」首先变法有理不用说,连大胡子司马光,大才子苏轼这些强烈反对王安石的,都认为北宋神宗时代,必须要变一变了,而且我也认为这些人里面,王安石是最具有改革能力的,其他人批评王安石的时候口吐莲花,吐沫横飞,可是你只要问他们一句,国家没钱,你说咋整?那些孔夫子的好学生马上就会闭嘴,因为他们除了道德文章,别的一概不会。

王安石曾经说过一句话:「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意思是一个社会既要有私人商人资本家,但也不能任由他们发展,没有这类人,社会就是死水一潭,物流不畅,大家谁也富裕不起来,可是如果让这些家伙完全兴盛起来,变成华尔街那样的大鳄,那么工农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叫做「去本者众」。这个道理即便就是在2021年的今天,那也是振聋发聩的警醒,更别说是在1000年前的宋朝了,可以这么说,对于商业社会的认知,王安石远远高出司马光苏轼等人。

第二个对他变法的总结就是施法不当,前面说过了,其实简略地说,就是葛优的一句话,「步子太大,扯了蛋」,太急了。如果再用一个比喻就是,国家就像一个汽车,国家越大,惯性也越大,如果

()

在行驶当中急打方向盘,小车可能没事,比如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但是大货车那百分百完犊子,比如前苏联,那弯儿就拐得太急了。当然,施法不当还包括一个原因,就是王安石他们对人性的考虑实在是欠妥,他以为赞同他改革的都是好人、君子,反对他的都是坏蛋、小人,结果就是他的改革派阵营里大部分都是附炎趋势的小人。

最后说成败参半,失败的一面很简单,就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太大,最后不得不停止一部分新法。成功的部分刚才说了钱财,朝廷收到了大笔的银子。还有一个成功点就是军事上的,由于保甲、将兵和军器法这些的实施,部队强大了很多。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熙河开边。所谓熙河,就是今天甘肃临洮的一条河,熙河开边就是占领了甘肃西北的六个州。这地方本来都是少数民族,既不服大宋王朝,也不理会西夏政权,不过平日里和宋朝的关系还算好,大家做做生意,弄点儿龙门客栈的故事点缀一下,小日子本来很平和,但宋朝政府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军事稍微强大了一点儿之后,宋神宗就采用了王韶的建议,准备拿下甘肃西北,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对西夏构成前后夹击的势态,你别忘了,王安石和宋神宗可是一直想着恢复汉唐的江山。

公元1072年,王韶率宋军出击,这一仗打得很顺利,到了公元1075年,拿下了甘肃的六个州,设立了完全由宋朝主持的政府、市贸等机构,形成了对西夏的夹击之态,宋史上说「宋几振矣」,也就是宋朝差一点就振作起来了,不过呢,差一点儿就是差一点儿,最后随着王安石的下台,宋神宗独木难支,大宋王朝的开边行动也就到此为止了。

就在王安石下台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79年,有一个反对变法的保守派成员被调任湖州做知州,按照惯例,这哥们要写一篇文章,谢谢皇帝老子给自己这个官当。很不幸的是,这家伙是一个诗人,写这篇《湖州谢表》的时候难免带了一些感情,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叫「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就是四十多岁的我又愚蠢又老迈,只能来湖州这破地方当一个小市长了。

谁都能听出来,这话有怨气,改革派的新党战士们在王安石下台之后,改革进行艰难之际,一个个正憋着一肚子气,现在怎么滴?你一个顽固的保守派居然也敢抱怨,于是乎,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诬告顿时砸向了这个知识分子,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随之诞生,在这个案件里,这位妥妥地占据了C位,绝对是主角的诗人,名字叫苏轼,外号苏东坡。备案号:YXX149BbMEGf4zX4Nvubgpa

《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迁》第 10 节 成败两难说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功与失败(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