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老范与老包 关于包拯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不过宋朝和唐朝稍有不同的是,这两拨人在职责上开始混淆起来,也就是本来监督大臣的台官可以骂皇帝了,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也可以弹劾大臣了,所以,他们在宋朝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台谏。
在唐朝,如果一名台官弹劾一个大臣,最后发现是诬告,那是要治罪的,就是如果你告人家吃完饭不刷碗,结果发现你是扯淡,人家天天用洗碗机洗碗,那就要按不洗碗治你的罪,这叫做反坐。到了宋朝就不用了,专门描述宋朝典章制度的《宋会要》里说,「台谏者,天子耳目之臣也」,既然是天子的耳朵和眼睛,谁敢治他们的罪?又因为宋太祖还特意立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还有「誓不诛大臣、言官」等等誓言,所以,宋朝的台官和谏官,权力挺大,自由度也很大。
当然,他们的胆子也很大,比如说,和范仲淹同时代,同朝为官,外号「包青天」的包拯包大人,就是一个屡屡打皇帝脸的家伙,他既做过台官,也做过谏官,最后还当上了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这样的宰相高位。
包大人不仅敢说,说话的时候还不拘小节,《宋史》里记载,有一次宋仁宗最喜欢的女人张氏想给她伯父弄一个三司使的职位,包拯知道了,马上举牌说俺老包反对,仁宗说反对有效,那就让他当节度使吧。包拯说俺还反对,仁宗就有点生气了,说节度使就是一个粗官,有什么大不了的。从这句话,你也可以看出,宋朝是真不重视武官,在唐朝赫赫有名的节度使搁在宋仁宗这里,就是一个粗官,粗人才当的官儿。
可就是这样,包拯也说不行,不仅说不行,还联合了一批谏官,集体当面驳斥宋仁宗,说太祖和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您咋能说节度使是粗官呢,而且老包是越说越激动,甚至唾沫都飞溅到宋仁宗赵祯的脸上,弄得赵祯是相当地郁闷,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要虚心地听着,最后还输了辩论,只能回到后宫对自己的女人张氏撒气,说你伯父那个事儿没戏了,你只管要官,难道不知道现在包拯是谏官吗?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宋朝到了仁宗的时候,对士大夫的宽容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这里顺便说一句,民间传说包拯这老头儿可邪乎了,不仅是正义的化身,而且身边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还有带刀侍卫展昭,以及三口铡刀,什么上斩君,中斩臣,下斩百姓,还有铡美案里面一刀剁下了驸马陈世美的脑袋等等。这些呢,统统是假的,后人编造的,这里就不一一辟谣了,只说一下这个陈世美。
包拯形象(图源网络)
中国人不知道陈世美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千古负心汉的代名词,可惜,他是几百年后明朝才成书的《包公案》里的虚构人物,那本小说里说这哥们中了状元之后抛妻弃子,想娶了公主,做皇帝的驸马,还准备干死自己的发妻和两个孩子,结局当然是包青天不畏强权,一刀咔嚓了陈世美的狗命。
这个只能说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的老包虽然敢喷皇帝一脸吐沫星子,但砍驸马爷脑袋这件事是不可能做,他也做不到的。后世还有人说陈世美的原型是一个叫做陈年谷的官员,因为得罪了同乡被泼了一身污水,那也是扯淡,陈年谷是清朝的官员,而《包公案》是明朝成书的,除非作者穿越,否则是绝对不可能的,总而言之一句话,陈世美就是为了成全包拯包大人高大上的形象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言归正传,范仲淹回到朝廷当了谏官,这间接助长了这哥们爱批评皇帝的脾气,结果是没几天的功夫,因为反对宋仁宗废掉皇后郭氏,和皇帝以及宰相吕夷简对着干,又一次被赶出了京城,两次被贬都是因为女人,我觉得这个老范应该改名叫犯桃花。
公元1034年,范仲淹第三次被召回京城,他和宰相吕夷简的矛盾这一次终于是公开化了,两人身边各有一群人摇旗呐喊,可惜老范运气不好,又一次失败了,结果是连累了他这一派的所有官员集体被贬,这里面就包括一个叫欧阳修的小弟,被贬到夷陵做县令。范仲淹的一个朋友梅尧臣觉得老范实在是太喜欢批评别人了,就写了一篇《灵乌赋》劝他少说话,结果是范仲淹回了他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就是我宁可瞎叫唤,被猎人干死,也不愿意沉默地活着。
三、宋和西夏之战
就在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到地方之后,大宋王朝的西北发生了一件大事,前面我们说过,以今天陕西北部为中心,占据了黄河中上游的夏州在李继迁掌权之后,就相当于事实上脱离了宋朝。它一方面表示不和大宋为敌,另一方面却和辽国勾勾搭搭,所以我们说实际上,辽、宋还有夏州那时候已经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再加上南面的大理,正好凑一桌麻将,只不过宋朝不愿意承认而已。
到了公元1032年,一个叫做李元昊的年轻人,从他爷爷李继迁,父亲李德明手里继承了夏王的位置,成了夏州的第三代领导人。这小伙子无论是能力,还是野心,都是相当地大,几年之内,他就把地盘扩大了将近一倍,包括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也完全并入了夏州。
到了这个地步,辽、宋两国自然更加急于讨好他,就全都派使者去封他为王,大辽国给的是西夏王,宋朝给的称号是西平王,可是李元昊这时候却觉得,你们俩是什么玩意儿,有啥资格给我封号?《西夏书事》记载,他当时就对自己手下大臣们说:「先王大错,有如此国,而犹臣拜于人耶?」意思是俺们国力如此雄厚,当年我爹还向宋辽称臣,真丢脸!结果就是,老子没干的事儿,儿子说干就干。
李元昊先是废除了当年唐王朝赐给他们的李姓和宋王朝赐给他们的赵姓,不过由于他也不记得自己这一族原来到底姓啥了,至于说恢复到鲜卑人的拓跋,他更不愿意,所以,李元昊这家伙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姓氏,叫「嵬名」,也就是高大的意思,现在你去西北,有一些纪念李元昊的石碑,上面刻的还是嵬名元昊,不过呢,在这里专辑里,我们还是叫他李元昊。
这位李大哥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自己亲自带人创立了一套文字,整出了大概五千多个字,美其名曰西夏文。虽然这个系统工程花费了三年多时间,也确实很牛掰,后人都大加赞颂,给李元昊扣一顶文字学家的帽子也是一点儿都不过分,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西夏文本质上和汉字是同宗同源,用史学家的话说就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也就是咋一看不一样,可是仔细研究之后,你就发现,两者实际上是一回儿事。
至于说政府的组织形式,那更没啥说的,连大辽国都没有脱离
()
中原的形势,他李元昊就更不可能自创一套,大体上就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度,只是略有改变,当然,重文抑武不在李元昊的接受范围之内。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公元1038年农历十月十一,李元昊在兴庆府,也就是今天宁夏银川宣布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夏商周的夏。
到了这个地步,宋朝的反应那是可想而知,这种事相当于被人一把扯掉了内裤,是可忍熟不可忍?不过尴尬的是,宋仁宗也不可能去打李元昊,一没有那个胆量,二来也没有那个能力,剩下的就只能是破口大骂,进而剥夺了李元昊祖孙三代的一切封号,然后宣布经济封锁新建立的西夏国,不和你们做生意了。最后一招就是到处贴告示,悬赏捉拿李元昊,希望民间出一个武林高手,比如北乔峰南慕容什么的,一刀咔嚓了对方,把脑袋送给朝廷。
我们说宋朝在行动上已经很克制了,你扯掉我的遮羞布,我骂两句还不行吗?但李元昊说不行,你们不承认我这个新皇帝,就是不给我嵬名元昊面子啊,那还说啥?打到你承认为止,于是,这哥们开始主动进攻宋朝。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范仲淹的同党乘机忽悠宋仁宗,说老范那家伙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尤其打西夏人,绝对没问题。于是乎,公元1040年,范仲淹第四次被召进京城,然后扣上了一顶陕西经略副使的帽子,和他的同党韩琦一起被扔到西北,和李元昊打仗,《宋史》里说:「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虽然说这个老范以前没打过仗,但聪明人就是聪明人,他到了西北,居然干得有声有色,相当地不错。李元昊在别的地方攻城略地,取得了三场大的战役胜利,但对于范仲淹的防区,他还真没啥好办法,当时西北流行一首民歌,唱的是:「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说的就是韩琦和范仲淹。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首歌谣是范仲淹自吹自擂弄出来的,这个我们不去考证,毕竟,由于范仲淹坚固防守的乌龟壳策略,李元昊没有攻破他们的防线,是铁一样的事实。
渐渐地,李元昊国内的物资供应跟不上了,我们早就说过,如果你没把握一战而击溃对方,那么古时候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西夏这地方除了战士和马匹,几乎其他所有东西都要和宋朝做生意才能获得,长时间的打仗,他肯定是消耗不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元昊开始效仿当年辽国的萧太后,主动和宋朝请和,那么,大宋王朝的态度是什么呢?备案号:YXX1MN0rxGyuperpyocm2Dn
《北宋到南宋的转折事件》第 6 节 老范与老包 关于包拯的传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