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4 节 大辽萧太后 为什么宋朝地盘小军队差积贫积弱(第3/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对皇帝都敢这样,那大臣更不用说,公元991年春,中原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群臣,说你们都说说咋回事,咋就大旱了呢?寇凖这时候就说了,根据天人感应,应该是我们做错事了。这话其实就是说,您是天子,老天爷天旱就是想警告您的,把宋太宗气得跑回了皇宫,但赵光义倒也不糊涂,他气消了之后,又把寇准叫了进来,说你说说,朕做错了啥?寇准说其实不关您的事儿,是二府官员有问题,但您要把他们都叫进来,我才说。

啥意思呢?也就是单独打小报告的事儿,俺寇准不屑于做,就是要当面训斥这些当官的。赵光义一听和自己没关系,那乐得看戏,于是,就把二府的官员都叫了进来。寇准就说了,不久前有两个官员,一个叫祖吉,另一个叫王淮,这俩货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金额很小,却被杀头,而王淮收受钱财千万,却只被打了几下屁股板子,最后还官复原职,请问各位,这事儿公平不公平?如果不公平的话,老天爷一不高兴,给陛下的江山来一场旱灾,这个责任谁来负?二府官员里有一个叫王沔的,吓得赶紧出来叩头谢罪,为啥?因为那个王淮是他的弟弟。

这个王沔当时的职务是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自从公元990年赵普外调之后,他一直就是朝堂之上的一把手,所谓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但是他的另一个职务,知枢密院事,我们以前是没有说过的,为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官帽子,我们这里要插播一段宋朝和唐朝的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前面讲过,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原则上,这三省的长官是宰相,权力很大。到了唐末的时候,一个叫做枢密院的机构开始崛起,这个枢密院本来是唐朝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就如同中书令在汉武帝时期就是秘书一样,本质上,都不属于朝廷,官员也都由宦官担任,但最后都逐渐地大权独揽,变成了比朝廷还有权力的机构,这个枢密院后来也毫不例外地凌驾在门下省和尚书省之上,中央政府事实上变成了中书省和枢密院并列的两大核心,也称为二府,枢密院主要掌管的,还是相当重要的军事,这个变化在唐末五代时基本成形。

到了宋初的时候,原来尚书省六部之一的户部,加上新成立的盐铁和度支两个机构,掌握了国家的财政大权,号称三司,他们的首长叫做三司使,权力远远超出了尚书省的其他部门。

也就是说,在宋太宗赵光义时代,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二府三司制,像门下、尚书两省虽然名头还在,但基本属于养老部门,和我们现在的人大政协差不多。

坦率地讲,如果二府三司的长官都能各行其责,认真负责,那么即便是和三省六部不一样,这个制度也不差,但是坏就坏在赵匡胤这家伙黑暗的发家史,他是以后周最信任的大臣这个身份,篡夺了后周的江山,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将来他下面某个大臣也同样造了他的反,对大臣是相当地防范。这个防范表现在官员身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宋朝官员都是临时工。也就是说,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不能管枢密院自己的事情,要由另外一个官员临时代替他管理枢密院,但是职位当然不能是枢密使,只能是枢密使的副手,这个实际掌握枢密院的副手就叫做知枢密院事。

这事

()

儿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马上就会理解,就好像今天建设部的部长不能管建设部的事儿,而是由财政部的部长去兼任建设部的副部长,然后管理建设部的事情,同样,这个在建设部被架空的部长,可以去外交部担任副部长,管外交部的事情。

搞得这么复杂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赵光义这一对活宝兄弟,完全不相信自己手下的官员,这在宋代叫做「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换句话说,如果皇帝给你一个中书令的官,你别高兴,那只是虚职,他可能在另外的圣旨里,差遣你做一个县令。

总之,宋朝官员的职务、官衔、差遣往往都是不清不楚,稀里糊涂,这一点你直接无视就好了,因为我也很难搞明白。

介绍完宋朝组织结构,我们现在知道,寇准以一个年轻官员的身份,得罪了当朝宰相,同时还是二府之一枢密院的实际掌门人知枢密院事,这胆子确实不小,但如果你说这哥们敢怼皇帝,敢告大臣,肯定是一个公正无私之辈,那也不见得,下面这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公元1005年,有一个14岁的神童参加科举考试,宋真宗赵恒看完这个小孩的答卷十分地高兴,说给一个赐同进士出身吧。我们知道,宋代的科举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也就是地方考试,礼部考试,最后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内考试,一个14岁的孩子能在天子主持的殿试里面脱颖而出,这份才华,了不起三个字那是必须的。

寇准这时候撇了撇嘴说了一句,这小孩是外地人,怎么能中进士?相当鄙视,当然,宋真宗最后也没听他的,还是破格提拔了那个小孩儿。为啥寇准不喜欢外地人呢?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外地人的意思是南方人,因为寇准是陕西人,属于北方人,从宋太祖赵匡胤起,宋朝二三百年的历史,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争斗就没消停过。北方的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正宗的中原人,汉族血脉,而南方人认为论文化修养,你们北方人就是大老粗,这事儿我们后面讲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还会说到,这里只是用这事说明一下,像寇准这样不畏权贵的家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一定是公正无私之辈,他老人家的屁股坐在了北方人这个座位上,南方人就不受待见了,这个是人性,也不需要做过多评论。

这里要额外提一句,那个差点被寇准打发回老家的14岁小孩,名字叫做晏殊,北宋著名的宰相和词人,他最大的成就也是这两个,一个是当宰相时唯贤是举,推荐了大量人才,后面就要出场的范仲淹、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不是他的学生,就是他推荐的,和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晏殊的第二个成就就是对宋词的贡献,可是说是北宋婉约词派的开山鼻祖。

所谓婉约派,就是柔美和谐,婉转清丽的写词风格,最适合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等等这种有时候被称为「无病呻吟」的诗句,晏殊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比如说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婉约派的经典句子。

言归正传,我们说就在大辽萧太后攻打宋朝,其他大臣建议迁都的时候,寇准站了出来,他给宋真宗分析形势,说敌人属于孤注一掷,大军离开他们的基地很远,深入到我们境内,只要我们坚壁清野,不给他们留下任何补给,再加上奋力抵抗,敌人很快就会撤退,但陛下您要是跑了,那军心和民心马上就没了,您即便跑到南京或者四川,人家辽国的马可是有四只蹄子,追上您那是很轻松的事情。请问到时候,您又能跑到哪里呢?

那么,宋真宗最后到底是跑了,还是没跑?备案号:YXX1nNXXalOC3Gn3J9iD9JG

《从北宋到南宋的时间轴》第 4 节 大辽萧太后 为什么宋朝地盘小军队差积贫积弱(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