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9 节 夫子游列国 孔子一生为何仕途失意周游列国无所获(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从齐国回到鲁国的孔子,一边继续给季孙氏打工,一边继续教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一年。到了公元前504年,鲁国的政权更加败坏,孔子的老板季孙氏也大权旁落,季孙氏原来的一个家臣,叫做阳虎的把持了鲁国的国政。

这一下,孔老夫子是彻底伤心了,在他看来,底层的劳动人民执掌政权,是对现有秩序的最大破坏,是不符合周公制定的封建和礼乐制度的。孔子是最想维护封建制度的那个人,更何况这个原本是家奴的阳虎还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家伙,所以,他嘟囔了一句「陪臣执国命」,就开始不上班了,回家专心致志地教学生,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教书匠。

从这时候开始,在教书之余,孔夫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改编修订六本书上,这六本书的名字分别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其中的《乐》后来失传了,其他五本在今天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叫做「五经」。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这几本书都不是孔老师写的,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这哥们用这几本书当教材,教那些给他送腊肉的学生的时候,经常觉得古人写得不好,就不断地改编,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传达前人的思想,不去做新的学问,他认为这才是他的使命,但很自然地,在编著的时候,孔老师把自己的理念也加了进去。

这五本书里,《书》指的是《尚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政治事迹;《礼》是《仪礼》,是孔老师根据当时礼学编出来的,前面说过,此人最擅长这个;《易》就是《周易》,据说他对这本书下的功夫最深。《史记》上记载:「读易,韦编三绝。」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中间用牛皮带串在一起,孔老师把周易翻来覆去地看,不停地总结,写注释,结果那些牛皮带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后来就变成了一句形容熊孩子刻苦读书的成语。

《春秋》这本书前面我们说过,是记录鲁国历史的书,有人说是孔子写的,我认为当然不是,只是他对鲁国史官的史书重新修订而已。

最后一本要详细说一说的,就是《诗经》。现在提起中国文学,我们开口就是唐诗宋词,但你要知道,唐诗宋词都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逐渐沉淀下来的艺术,如果我们追根朔源,这本《诗经》就是中国文学的源泉,中国第一本纯文学的作品。

同样地,这本诗集在孔子之前就一直存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民间创作的,老百姓写的作品,比如说「齐风」,那就是齐国的老百姓写的;再比如说周南,那就是周公所在的洛邑之南,一直到汉水之间这一块地区的民间歌谣。

现代学者都认为,《诗经》里「风」的这部分绝对是精华,很多我们相当熟悉的句子,都出自《诗经?风》这一部分,比如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最适合形容夫妻同生共死的句子。

后来楚国屈原写过一篇《离骚》,是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人们把这个「风」和「离骚」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形容文学水平很牛掰的专有词汇,那就是「风骚」;《诗经》里的「雅」指的是周天子或者贵族请客喝酒时候吟唱的诗歌;「颂」就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开始是在宗庙祭祀祖宗和鬼神的时候要用,后来很不要脸地发展到赞美活着的统治者。

据《史记》上记载,孔子一开始接触这本诗集的时候,本来有3000多首诗歌,可是孔老师一看,这上面有太重复的,还有很多乱七八糟,足以把学生都教坏了的作品,就删掉了十分之九,只剩下305篇他满意的,认为是正气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只有这三百多篇,其余的都被孔老师给烧了。

《史记》上的原话是:「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剩下的这305篇,是孔老师都会唱的,这当然是必须的,贵族有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唱K」是必备技能。像我这样五音不全的,生在那时候,就算投胎好,生在贵族家里,估计也让家族老大很头疼,弄不好会被赶出门去。

从汉朝开始,确切地说,从汉武帝开始,孔子修改的《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书的重要性就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政府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这五本书也逐渐成为天下读书人必读的书籍。

「五经」占据至高无上位置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南宋,儒家大学者朱熹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还有孔子孙子子思写的《中庸》和孔子另一位学生曾子写的《大学》四本书修订一下,和「五经」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五经」,历来是天下读书人信奉不二的教科书。

总体说来,宋代之前只有「五经」,宋代之后开始重视「四书」,很多人对于「四书」是倒背如流,对于「五经」,只要求理解意思就行,毕竟,「四书」一共才5万多字,可是「五经」大概有几十万字,背起来累死人。

二、孔子想做官

书归正传,孔老师以为自己躲起来教学,就能获得清净,可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哥们的教学质量实在是太好了,弄得名气相当大,阳虎就想让他出来做官,给自己站台。

孔子躲来躲去,最后还是没躲过,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了,阳虎开口就说:「来,予与尔言。」在春秋时期,两个贵族之间这样讲话是非常不客气的,这句话如果形象地翻译,等于是说「小子,过来,我和你说两句」,可是人家手里有刀,孔老师有啥办法,只能过去。阳虎就说了,你这家伙不是天天想着做官吗?现在我给你官你不做,是不是给脸不要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一点出息都没有啊?!孔子到了这时候,也怂了,唯唯诺诺地说,好吧,我出来做官。

上面这个故事不是史书上的,而是《论语》上记载的,刚刚说过,《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弟子们记录他的言行的,孔老师如此丢脸的糗事,就这样被记录在案了。我个人认为,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件事是真的;第二,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论语》这本书有一个优点,就是「瞎说」大实话,有很多孔子不那么光彩的事情,或者说他和别人辩论输了的事情,《论语》也照记不误。

其他像《墨子》《孟子》《庄子》等书记录下来的都是自己和别人辩论赢了的事情,输了的完全不写,甚至根本就没有的事情,那些家伙也编出来用来提高自己的高大形象。

那么,阳虎说孔子想做官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从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孔老师是一个官迷。甚至他六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晋国一个叫佛肸的县官造反,派人找孔子去当官,他老人家马上跃跃欲试,收拾行李准备去做幕僚。他的弟子子路很生气,就说,老师以前说过君子不帮助坏人,现在佛肸就是一个反贼,您为啥要去?这话很不客气,做不了官你就不做呗,干嘛去帮佛肸这样的反贼。

孔子辩解说,我是说过那样的话,但君子不会因为对方是一个坏人就变坏的。最后他长叹一声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不能像一个葫芦瓜那样,只挂在墙上当摆设啊。这是他的无奈,也是他的心里话,他一心想做官,小官也行,就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中国历史故事春秋战国》第 9 节 夫子游列国 孔子一生为何仕途失意周游列国无所获(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