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8 节 孔子与子产 古代的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君子和小人分别是什么意思(第2/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是,君子一定要干大事,只有小人才惦记着种田的那三瓜俩枣。

在《论语》里面,关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至少有十几条,平心而论,孔老夫子当初只是想让自己的学生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所以才经常用君子和小人对比来说事,并没有太多鄙视小人的意思,但是你要是说他老人家一点也没有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那也不客观。

不过后来他的徒子徒孙们渐渐地越跑越偏,君子和小人居然完全变成道德上的比对。更有甚者,一些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天天拿着小人的帽子乱扣,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责别人,凡是他们看不顺眼的,一律归为小人。对于这样的人,我建议再回去读一下《论语》,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家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如何如何,而只有小人,才总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在孔老先生看来,这些挥舞着道德大棒子打击别人,自命为君子的家伙,那都是纯粹的小人一个。

到了23岁的时候,孔丘当起了老师。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教师上岗证书,你在村子的东头儿大喊一声,有要学习的没有,有人愿意来,你就可以开始教课。所以,孔子从走上教师岗位那天起,教的学生就什么人都有,这也正是他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只要你来,带几条干肉,给我行个礼,你就是我学生了。

除了这个,他老人家又说「因材施教」,我不搞统一课本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讲课的方式就是聊天,我怎么教育你,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在《论语》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同的学生去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对于这个千篇一律的问题,回答的是五花八门,学生不一样,他的答案完全不一样。

颜回来问什么是仁,他说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讲究礼仪就是仁;等樊须来问,他就说爱人,爱别人就是仁,让世界充满爱就是仁;等到子牛来问的时候,孔子回答更有意思,他告诉子牛,你说话谨慎一点儿就是仁。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因为子牛这个人平时没事就爱吹牛皮。

在孔子一系列的头衔里,最名副其实的就是伟大的教育家,2000多年过去了,有教无类我们差不多做到了,九年制义

()

务教育,谁都能上学,但是因材施教这句话,不客气地说,很多老师都没做到。

公元前522年,三十岁的孔子因为老师做得好,已经有了点名气,据说这时候齐国的齐景公和国相晏婴来到鲁国,还专门拜访了他,这说明孔老师那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思想和主张,并且这种主张已经声名在外了,所以他老人家后来才说自己「三十而立」,立的是啥?是思想,是三观,具体到孔子身上,就是以周礼为中心的一套价值体系。

也就在这一年,郑国有一个人死了,消息传到了鲁国,孔子哭了,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古之遗爱也」。这个有记载的让孔子第一次痛哭的人,就是郑国的子产,清朝的王源把他称为春秋第一人。

二、孔子和子产思想的同异

子产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的地位,用一件小事就可以说明,我们都知道,《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最权威的书籍,在这本不到20万字的书里,有1万1千多字是花费在子产身上的,绝对的男主角。那么子产干了什么,让孔子,乃至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这么佩服呢?限于篇幅,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下,孔子和子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个侧面来了解一下子产。

子产在郑国执政的时候,有人说要发生火灾了,赶紧拿几个猪头拜一下神仙,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赶紧搞好消防工程是正经,拜个毛神,不拜。后来有人说,城外面的湖泊里有两条神龙在打架,我们赶紧按照国际惯例摆上供桌,烧香磕头,子产的回答是,我们打架的时候,这个神龙看不看?不看,那么人家打架我们为啥要去看?当然也不看!

我相信这些事儿孔子都应该听说过,他老人家后来的「子不语乱力怪神」和「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和子产无视神龙打架基本是一脉相承。这两人对待老天爷、神仙和鬼怪的观点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我不知道,也不关心那些玩意有没有,我只要干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孔子和子产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比较一致,都主张四个字:宽猛相济。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用子产对儿子的遗言来说明,他死之前对儿子说,只有那些非常有德行的人能够仅仅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比「宽大」低一个档次的就是「严厉」。

「严厉」就好像是火,烧起来很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宽大」就像是水,看起来就懦弱,百姓轻视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所以,「宽大」是很不容易实行的政策,如果掌握不好,老百姓会接二连三地掉水里淹死。言下之意是,儿子啊,你没那个德行,治国就不能太宽宏大量了,你要严厉一些。

他儿子后来执政没听他的,一个劲儿地对老百姓好,宽大的犯傻,结果郑国很快就盗贼四起,反正犯错了也没有太大的惩罚,到这时候他儿子才后悔,赶紧用严厉手段杀了一批人。马上,老百姓都老实了。

孔子对子产这段论述非常赞同,他说了好长的一段话表扬子产,其中就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样的总结,这应该也是他的政治纲领,可惜,他老人家向上爬的政治手腕不如子产,一辈子也没当上什么太有权势的官儿,没有实践的机会。

不过这哥俩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孔子更注重礼制和德治,不看重甚至不喜欢法制,请注意,不喜欢法制不代表他不去严惩犯罪分子,只是他不喜欢建立明确的法律条文,惩罚还是奖赏,由君主说了算。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啥意思?就是用法制管理国家,用刑法条文来约束百姓,百姓就千方百计地避免法律条纹的规定,但没有什么廉耻之心。这也是「无耻」一词的来历,是孔夫子形容以法治国的后果的。

子产也强调礼制,但是同时他也推崇法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法律条款公布于众,刻在一个大鼎上让所有老百姓都看到的,就是子产,这就是他著名的铸刑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36年,当时就引起了轰动。

晋国的一位上卿叔向给子产写了一封信,引经据典,论述把法律公布于众的坏处,其中有一句很有名,就是「锥刀之末,将尽争之。」那意思就是从你公布法律的这一天开始,老百姓就会一字一句地研究这个法律,每一条每一款都会让他们不停地争论,争取找到你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法律制裁。

客观地讲,这位叔向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他干的,但就因为他雇佣了最好的律师,找到了法律条文上的漏洞,从而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监狱。你要是说,我规定的细一点,你不就找不到漏洞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只有简单的条文才没有漏洞,越详细越有漏洞,比如说「杀人者死」,这一条就没有漏洞,只要你杀人了,你就去死,管你什么正当防卫,自卫还是被迫的,统统去死,毫无漏洞。可是你要是说,「杀人者死,但是证据收集不合理的除外」,这就麻烦了,怎么样收集到的证据才算是合理的?那就有得说了,当年辛普森就是利用这一条逃出生天的。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朝代》第 8 节 孔子与子产 古代的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君子和小人分别是什么意思(第2/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