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元圣周公旦 平乱及迁都洛邑对周朝意味着什么(第3/3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从这个小细节上,你可以看出,周公的礼乐制度,就是为了维护他的那个宗法制度,继而巩固他的封建制度。斩衰一般要服丧三年,也叫守丧三年,这里的三年是25个月,并不是真的三年。
五服里面的其他四类服装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这里就不说了,我们中国人现在经常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正是从这里来的,所以五服的制度实际上也是定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隔壁老王死了,你就不能穿五服,最多去拜祭一下。
这里顺便再提一句,古代丈母娘死了,女婿要穿什么衣服,那是五服里面最轻的一种,叫缌麻。古时候,岳父岳母没那么重要,远远比不上其他亲戚,不像今天中国的丈母娘,那地位,杠杠滴。
除了五服丧礼,另一个关于礼乐制度的例子,就是成年礼。它规定男子到20岁要举办加冠礼,把头发束起来,戴帽子,表示成人,女子15要举办及笄礼,梳好头发,插一根簪子,表示可以嫁人了。
除了繁琐的仪式,还要由父亲或者尊贵的客人给取一个「字」,我们今天说「名字」,「名」和「字」总是连在一起,古代不是这样的,在古代,名是名,字是字。「名」出生就有,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随便起,但是成人之后,必须要再取一个「字」。
「名」是长辈或者自己称呼自己的,可是「字」就是平辈之间交往的一个尊称。关羽关二爷的全称是姓关名羽字云长,他自己可以说我关羽如何如何,但别人一定要叫他云长,你叫他关羽等于是骂人,他拿起大刀劈死你,你也活该。
女孩子的「字」有点特殊,一般来说,只有在她定了亲,找到了婆家才会被长辈赐予一个字。没找到婆家,即使成年,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字,所以中国有一句成语「待字闺中」,就是说这丫头已经成人了,但是还没找到婆家。
我们说周公制定的这个礼乐制度,除了这些繁琐的礼,他还有乐。我们现在都知道《四书》《五经》,《五经》原来应该是《六经》,那都是孔老夫子吭哧吭哧废了好大力气整理出来的,但一直到汉代,孔子老爷子的地位都不高,也不知道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还是项羽火烧咸阳,反正《六经》里面的《乐经》就失传了,变成了《五经》,《乐经》也就是周公为了和礼相匹配制定的音乐。
周公为什么要做音乐?原因并不复杂,一群人来参加婚礼,各个等级的都有,总得找点东西让大家都高兴高兴,如果是葬礼,那就一起悲伤一下,什么玩意能起到这个作用呢?两个字,音乐。一曲《婚礼进行曲》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结婚的气氛,换句话说,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已经认识到,音乐可以调节每个人的情绪,让大家和谐,就这么简单。
「礼者为异,乐者为同」,用礼来区分贵贱亲疏,用乐来保证大家在一起和谐相处,这就是周公的目的,从那之后,中国历朝历代都以礼乐之邦自居。
五、井田制
周公的最后一个制度和今天的关系不是很大,那就是井田制,是周朝的经济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块大概边长是400多米的正方形土地划为9块,就像在里面写了一个井水的井字,找来8户人家,每家分1块,算是私田,中间剩下那1块就是公田,大家先耕种中间的公田,养活贵族老爷们,然后再种各自的私田,养活自己和家人。
5-4井田制(图片来自网络)
井田制不复杂,也容易操作,但到了春秋后期基本就废除了,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像「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这样的成语。
六、为什么说周公是国学的奠基者
以上呢,就是周公,也是周朝的四大制度。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提倡国学,或者说汉学,我们也都知道,他们指的都是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儒学也就是孔老夫子的学问,那么孔老夫子的学问又是继承谁的?我相信听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来自周朝。
《论语》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孔子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只是转述了周朝的文化,而没有自己创作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国学和周公有很深的渊源,甚
()
至可以说周公大姬旦就是我们国学的奠基者。
在周公执掌政权的七年之后,也就是大概公元前1037年左右,周成王举行了成人礼,然后周公就把政权还给了周成王,史书上说「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又过了三年,我们的姬旦同学就死了,死之前,他要求以臣子的身份把自己安葬在新的都城洛邑,那就是死了还要服侍周成王的意思。周成王也很够意思,还是把周公葬在原来的首都,长眠在周文王周武王旁边,表示自己不能把周公当作自己的臣子对待。这件事,要是两人有朋友圈的话,值得大家去给双方都点个赞。
虽然周公以绝对的智慧和魄力为周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知道,几百年后,周朝还是由盛转衰,最终灭亡了,这没办法,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
不过周王朝的覆灭绝对不像它的前辈商朝和夏朝那样,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烟消云散,它从衰落到最终消失居然用了500多年的时间,这五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东周。
这个东周本身又分为两段,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精彩纷呈的春秋和战国。备案号:YXX135G0DZ5iz3ZzrGIyaR5
《春秋战国历史变更视频》第 5 节 元圣周公旦 平乱及迁都洛邑对周朝意味着什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