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第4/5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解读《道德经》】

要解说《道德经》,首先必须搞懂这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来解释什么是人法地。

什么是地?地就是土地河流山脉水草,人类生存于土地,要适应土地。因此,就有了所谓逐草而居或是逐水而居。居于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要适应怎样的地理条件,就要有相应的生活和生产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

这就是人法地。

那么,什么是地法天?

天就是阳光雨露,雷电风暴,气候条件,四季变化。人类居于土地之上,要适应土地的条件。但是,土地的收成受制于天气,阳光如何、雨水如何等等。风调雨顺就丰收,大雨干旱冰冻飓风就受灾,这就是天气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因为土地条件相对固定,选择了土地之后,就要看天吃饭了。人们可以选择土地,但是不能控制天气。

这就是地法天。

什么是天法道?

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不是人生存的规律。

天地运行在于循环往复,自生自灭。无为无欲,最终天长地久。

这就是天法道。

什么是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道只是自然在天地之间的映射,大规律下的小规律而已。所以,道还必须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宇宙的规律同样循环往复,此外还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无中生有有然后无,还有很多人类无法理解无法了解的规律。

这就是道法自然。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讲述了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整部《道德经》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人不要法天地,而去法道。看上去,这把人提升了一个或者两个层次,是好事。可是,事情并不能这么看。

如果人法道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干脆人法自然呢?把人提升到道的水准不是更好?但是老子明白,人是不可能法自然的。自然太大,人类既不能了解自然也不能理解自然,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法自然。

天地是没有欲望的,可是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

看上去老子的思想把人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人和天地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要求人像天地一样无为无欲,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即便这样可以“天长地久”,但是,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讲述了自然、道和天地,或者说讲述了宇宙和地球。但是,恰恰在对于人的讲述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道家讲了几千年的无为而治,结果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那不符合人性。

《说苑》里有一个邓析的故事,说是邓析游学到了卫国,看见五个卫国农民用瓦罐从井里打水,然后用来浇灌韭菜地,一天下来只能浇一块地。邓析就教他们说做一个杠杆在井口,后重前轻,这样取水就轻松而高效多了,一天能够浇灌上百块地。

“不好,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机械有它的好处,必定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是不会造机械,我们只是不愿意制造而已。您请走吧,我们还是一心一意背水,不想改变。”让邓析没想到的是,农夫们竟然拒绝了他的合理建议。

“为什么呢?”邓析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夫们不肯改变呢?

一直到回到郑国,邓析还没有想通,整天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老师,您怎么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见老师这么痛苦过。

邓析把农夫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一定是他们冒犯了老师,我们去卫国打丫的,给老师出气。”学生们纷纷表示。

就在这个时候,邓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贾志刚说春秋之六 圣贤本色》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第4/5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