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基4(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一六)春秋时,晋之六卿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分晋,时称为六晋,战国策秦策下:"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破灭范、中行,又帅韩、魏以图赵襄子于晋阳。"是役也,韩、魏、赵合谋,灭智氏,遂称韩、魏、赵为三晋,战国策赵策上所谓"三晋分智氏"是也。
(一七)唐晏曰:"按:战国之世,言盛则齐桓,言灭则智伯,若太公则尤盛矣。"
是以君子(一)握道而治,据(二)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三)无量。故制事因短,而动益长,以圆制规,以矩立方(四)。圣人王世,贤者建功(五),汤举伊尹(六),周任吕望(七),行合天地,德配阴阳(八),承天诛恶,克(九)暴除殃,将气养物(一0),明(一一)设光,耳听八极(一二),目睹四方,忠进谗退,直立邪亡,道行奸止(一三),不得两张,(一四)本理,杜渐消萌。
(一)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王安石君子斋记:"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古之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有德通谓之君子。"
(二)"据"字原缺,今据子汇本、傅校本、唐本订补。论语述而:"据于德。"
(三)淮南子俶真篇:"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又见文子十守篇。吕氏春秋精通篇高诱注:"其精诚能通洞于民。"通洞,即通动也。
(四)墨子法仪篇:"百工之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唐晏曰:"案:于文当作以规制圆,然考规矩之初,方生于圆,由圆既立而始有规之名,故曰以圆制规也。"
(五)文廷式曰:"此以功字与行、强、量、长、方、望、阳、殃、光为韵,已读功如釭矣。"
(六)论语颜渊:"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七)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狱,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八)白虎通圣人篇:"圣人者何?……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九)"克",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克",俗别字。后不复出。
(一0)俞樾曰:"谨案:将亦养也。诗桑柔篇:天不我将。笺云:将,犹养也。气言将,物言养,文异而义同。"
(一一)各本俱缺一字。
(一二)淮南子原道篇:"廓四方,柝八极。"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
(一三)"止",原作"正",李本作"止",今据改正。俞樾曰:"谨按:正乃止字之误,道行,奸止,相对成文。"案:俞说是,李本正作"正"。
(一四)李本、程本、两京本缺一字。
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一),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二),工正曲以准绳(三)。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四)。
(一)俞樾曰:"谨按:并当读为傍,列子黄帝篇:并流而承之。释文曰:史记、汉书傍河傍海皆作并。是古并、傍字通用。不并仁义者,不傍仁义也。谋事不依傍仁义,故后必败。"器案;俞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正义:"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筑长城为北界。"又:"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集解:"服虔曰:并,音傍,傍,依也。"又大宛传:"并南山。"正义:"并,白浪反。"皆读"并"为"傍"之证。
(二)经艺,即上文所谓五经、六艺也。史记儒林传:"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汉书郊祀志下:"于是(匡)衡(张)谭奏议曰: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
(三)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朱熹集注:"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直。"
(四)唐晏曰:"按史记陆生本传云:其对高帝也,曰: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此篇所言智伯、二世语相合。"器案:秦、汉间人言刑德者各执一端,儒家言尚德,法家言尚刑,陆氏固儒家言也。
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百姓以德附(一),骨肉(二)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三)以仁成大孝,伯姬以义建至贞(四),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五)以仁恂恂,朝廷以义便便(六),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七)其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八),鹿鸣以仁求其群(九),关雎以义鸣其雄(一0),春秋以仁义贬绝(一一),诗以仁义存亡,干、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一二),书以仁叙九族(一三),君臣以义制忠(一四),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一五)。
(一)"附",唐本作"",古通。后不复出。
(二)吕氏春秋精通篇:"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三)荀子性恶篇:"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实,而全于孝之名者,何也?以其綦于礼义故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五月诏曰: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注:"曾参,字子舆,闵损,字子骞,并孔子弟子,皆有孝行也。"
《陆贾新语全文翻译》第4章 道基4(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