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二(第2/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接下来的事情,不容丫头多说,大家也能猜到:眼球被摘除了,大大的,睫毛向上翘翘的,弯弯的,多少现代女孩子,描眉画眼,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效果,而介同学天然自带(其头发也同非洲国家的人种似的,小曲了卷)的光芒,却在一次任性行为的驱使下,瞬间化成了乌有。估计,若时光可以倒转,给介同学一百个胆儿、一千个胆儿、甚至一万个胆儿,他也不会那么固执、任性,而介同学的家长,也一定会阻止他,即便是给他绑起来,任凭其哭闹,叫喊,也会无动于衷,更不会心慈手软,毕竟一些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譬如:生命、健康、真情,孩提、年少、豆蔻年华,懵懂、纯真、天真无邪。

可能是年龄大的缘故,浮想联翩的东西,有如雨后春笋般,举一反三,不由自主地冒出来;抑或是有感而发,笔耕不辍,就拿现在吧,丫头儿突然亢奋得不行不行的,时间是夜半丑时,至寅时还没有闲下来的意思。好像上了发条一般,不是我想写,似大脑按照编好的程序,在有条不紊的、逐行逐句的运转,如同汽车的踩刹车失灵了,在车道上行驶,一路向前、向前,再向前

尝试了平时屡试不爽的方法听手机里法治栏目中的探案节目。

记得一次,一个探案听了三四遍还想重播,老公(其平时极少干预丫头儿)在旁边不由得插嘴道:我都听好几遍了,还没听够。岂不知,丫头儿只听了大概有三分之一前后,就睡着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凶手是谁,她一概不知,所以只得莫回头,如此循环往复好几回。

扯得不是一点半点远了,貌似跑提了,实则是切入正题,锦上添花,丰富和充实大家的看点而已。相信是真情实感、由表及里而表露的明明白白心迹,是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言归正传。为什么如此形容这位故事中的老妇人,是因为丫头儿心心念念希望,人们崇尚的母亲形象,古今中外,无数篇歌功颂扬的母亲角色(赵一曼和江竹筠写给孩子的亲笔家书,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书匠,又是好母亲的多重角色等形象,深入人心),是那么的温柔、可爱和慈祥。

而丫头母亲不具备这些。好吃的,她会宁可少吃抑或不吃,而尽可能拨或留与孩子。丫头儿自认为母亲会做的,也应该做的(出于母性的本能),与孩子拉拉手,搂一搂,抱一抱(记事后就没有这番记忆),抚摸抚摸后脑勺和头顶,亲亲脸蛋更是想都不曾想,不敢想的奢望。

丫头儿内心期许的模样,母亲一丁点儿都没有。年少时,不懂事,以为很正常,都这样。也没觉得有啥遗憾和委屈。只是长大了,不知是从书本中寻到的,还是长大后自己悟出来的。最应该是身边亲眼目睹的一切,点醒了丫头儿。

还得先插一段母亲的身世,才能明了她的所做和所为。

母亲有一个相差一岁多的妹妹,母亲也就四岁左右的样子,她的母亲积劳成疾,去世了。人都说,家里没有父亲,日子照样过,只有过得好坏之分;而没有母亲,天就塌了,家就不再是家的样子了。

冷锅冷灶是常态,孩子这个哭来那个叫,又不能光傻乎乎的围着孩子转,三张嘴饿着肚子就会咕咕叫啊。尤其是对于东北男人(东北讲究的是男人撑家把钱赚,女人围着锅台转)来说,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所以不久,上门提亲的就大有人在。但一看见两个半大的孩子,就都裹足不前了。一个响铮铮的汉子落泪了,犯愁了。无奈这般,把两个孩子分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未来的公婆管吃管住,但屋里的活儿,田里的力,是万万少不得的,待成年后,就给收养人家的男孩做媳妇),才是明智之举,更是万全之策,亦是看似你好(两个孩子有了着落,若遇见过不良后妈,虐待,打骂也不好说),我好(丫头儿母亲的爸爸,可以轻装前进,没有了拖油瓶的拖累),大家好(俩孩子未来的公婆可免除今后一大笔提亲、订婚、迎娶花销,虽然得供其吃、住、用,但劳动力的钱省了,谁会做赔本的买卖呢,不是买卖,胜似买卖)的良方。

一个在自己记忆中都是空白的,残缺的,又在类似于做牛做马(丫头儿母亲在像丫头儿父亲发牢骚时的原话)的日日夜夜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由衷地,发自心底的舐犊之情。人家都说母爱是天性使然,丫头儿基本上同意(似乎自相矛盾)这种观点,但与自身的性格,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写到此,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丫头儿自己孩子的一件趣事。平时,大学在郊区校区住校的宝贝儿子,很少主动给丫头儿发信息,多半是丫头儿发诸如:“又给你卡里打钱了”,“吃点好的,别给妈省钱”,“买你爱吃的寿司、火龙果、猕猴桃了”之类的话,一般回得比较快,可以说是秒回。

偶尔还会发个飞吻之类的表情包,勾出丫头儿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若是发个“早点休息”“少玩游戏”,或类似心灵鸡汤的信息,儿子只有一个对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一天,记得是寻常的一个下午两三点钟,儿子主动信发息,让丫头儿看看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感言。丫头正巧在家,于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迅速找到了该视频。二十来分钟,一气儿看完了。丫头一下就猜到了儿子的用意。小时候的莫言,放学回家,若没有看见母亲的身影,一定会房前屋后满处寻找,一边找,嘴里还一边不停的喊:“妈,妈”。直到母亲的身影出现,才会停止找寻和叫喊。

丫头儿发信息:是不是想让我看这段。儿子没回复。知子莫若父(父指长辈的意思,自然涵盖母亲的角色)。丫头儿知道:猜对了。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这个吧。还有人说:母子之间有心里感应,丫头儿认同这种说法,并对此深信不疑。

插叙结束,书接前文。作为母亲角色,一定要慈眉善目(母慈子孝嘛)。这句话,丫头儿是记得真真切切的。待三个人回答完了,都急于想知道这个故事,寓意着什么。尤其是说乞丐裙的那位,更是迫切得不得了。

她是通过老公的关系,调到丫头儿单位来的(可别小觑丫头儿所在的单位,乃部机关在京直属机构,是正局级单位)。老公很有能力,是80年代初,从农村(华北地区)走出来(据说之前在生产队当村干部,恢复高考,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上了全日制大学)的大学生,人又随和,幽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职工,都能聊上几句。受一把手重用,大有被提拔副局级之势。其妻小(那时孩子的户口随母亲,也就是说,孩子的一切的一切,尤其是上学,都得在当地解决)在外地,不利用干部的日常起居,间接还会影响到工作的更好开展(按常理说,没有后顾之忧,自然会一心扑在工作上)。

《假如可以重新活一回》二(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