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永久书架完结榜排行榜

第 24 节 牛李的党争 牛李党争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影响了中晚唐社会(第1/2页)

木马小说网www.mumahao.com

()

上一集我们说到大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得了两个绝症,分别是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政,可惜的是,唐王朝雇佣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大臣们又开始了窝里斗,这就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一、「牛李党争」起因

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是,「党」这个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大部分时间,它是贬义词,《尚书》有这么一句话叫「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所谓王道的标志是公平正义,一碗水端平,既不能有党,也不能有偏颇。

《论语》里记载,孔夫子也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君子们虽然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吹牛看电影,但不会结成贪图私利的小团体。

甚至很多时候,在中国古代,结党就是一种罪名,我们前面讲过汉朝的党锢之祸,皇帝给那些知识分子们扣的罪名就两个字,「党人」,也就是结党之人,由此可见,古时候对结党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这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古人,早期的老外也不喜欢,你如果听过我的《美国史话》,你就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和他的战友们其实对党派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的告别演讲里,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党派这玩意儿容易把大家都整完犊子了,原话是「党派是政府最大的敌人」。

不过事实如何呢?事实就是党派出现了,而且是古今中外,不断地出现。和孔夫子、华盛顿预料的差不多,很多党派出现了之后就是一个字,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美国总统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特朗普老先生在上面滔滔不绝的时候,共和党议员们每隔一两分钟就全体起立,鼓掌一次,脸上一般还要带着虔诚的微笑,而另一边的民主党议员别说鼓掌,连笑容都没有啊,全程冷若冰霜。

那为啥知道结党有弊端,党派还出现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也有好处,第一个是松散的,或者卑鄙,或者高尚的个体,永远斗不过团结一致的党派,还是以美国为例,特朗普老先生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两次被弹劾,如果不是在参议院有一个强大的共和党做后盾,这哥们分分钟滚出白宫。第二个好处就是一个政党的高效性和团结性,相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如此。

回到我们的史话,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和老美现在的党争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就是没有政治纲领,口号目标什么的一概没有;其次就是双方绝对不承认自己在结党,俺们都是君子,小人才结党呢。

那么,唐朝这个「牛李党争」是怎么来的?这件事要从唐宪宗时代的一次科举考试说起,这一年的科目叫做「直言极谏科」,也就是大家都来给政府提意见,批评得有见地有道理的就可以当官。有两个考生分别叫牛僧孺和李宗闵,他俩洋洋洒洒地写了两篇文章,说政府对于藩镇的措施是错的,不应该采取打击镇压策略,应该如此这般地安抚等等,主考官觉得这俩家伙说得对,就给了很高的名次。

只是,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却是当时宰相李吉甫的施政纲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开展的也很不错,否则宪宗时代也不可能实现「元和中兴」。李吉甫知道了科举考试结果之后,觉得自己劳心费力的干得这么好,两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书呆子胡言乱语也就罢了,朝里大臣们居然还有人打call,提拔他们当官,简直是岂有此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于是,在唐宪宗的支持下,李吉甫把考官们罢了官,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得到任用。

让李吉甫没想到的是,他对科举考试的干预,犯了众怒,他的政敌们以此为借口,群起而攻之,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宰相一职,到地方去当了一个节度使。

这事本来就应该到此为止,可是李吉甫李大人有一个好儿子,叫李德裕。自古以来,这类官二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混吃等死,每天除了炫富就不知道干啥的废物,另一种是借助爹娘老子的平台,更加努力,把别人甩得更远,然后更加骄傲。李德裕就是后一种,《旧唐书》上说他从小就精读《汉书》《左传》这类历史书,并且「耻与诸生同乡赋」,意思是骄傲到了不屑于和其他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样的话,实在对自己是一种侮辱。

李德裕确实有资格摆这个架子,他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还有「锄禾日当午」的李绅,被称为「三俊」,三位当世俊杰,有了这样的才气,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名望,虽然他没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唐宪宗之后的唐穆宗时代,还是当上翰林学士,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里面管农业财政的一个副司长。

成年之后的李德裕觉得当年他爹李吉甫没错,不应该被贬官,心里自然地对李宗闵等人有怨恨。就这样,一转眼,又是一年的科举考试,已经是中书舍人的李宗闵和李绅都向主考官递了条子,说有几个人麻烦您照顾一下,可是发榜之后,李宗闵的那些人如愿以偿,李绅却是傻了眼,自己这边的人全都名落孙山,作为李绅的朋友,李宗闵的天然对手,李德裕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马上联合了几个人一起向唐穆宗揭发这次科举考试有问题,结果就是,主考官和李宗闵全都被贬到了地方,李德裕算是为他老子报了一箭之仇,但也为晚唐点燃了党派之争的导火索。《资治通鉴》上说,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我们今天说牛李党争,是因为后来牛僧孺在李宗闵这伙人里当上了老大,但如果你说李李党争,李宗闵和李德裕的斗争,那就显得你特别有学问,因为这才是真相。

总而言之,天大地大,都比不上高考大,两场科举考试,吹响了唐末「牛李党争」的号角。

二、从「吐蕃维州降将事件」看党争的危害

这两伙人是如何斗争的,我们没必要一一细说,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只要我上台,你那个阵营里的人就要下岗,或者只能去地方当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为什么说这样的党争害人呢?要是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样上来下去,轮流上台,避免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伙儿人长时间掌权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是挺好吗?很遗憾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党争固然带来互相监督,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不论对错,不管事实,只要对方提出来的,我就反对。

比如说公元831年9月,李德裕在四川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吐蕃的维州副使悉怛谋率领三百名部下投降。这个维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理县,在成都西北300里,战略位置那是相当地重要。想当年吐蕃为了拿下这个维州,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派了一名如花似玉的女间谍,混入大唐维州城,嫁给了一贫如洗的守门人,生下了两个儿子,20年后,吐蕃军队在攻城时,这两个儿子打开了城门,从此这个维州就归了吐蕃,然后一直都是吐蕃进攻唐朝的前线基地。

现在在李德裕的运作之下,唐朝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维州,等于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所以李德裕马上上书朝廷,为自己和悉怛谋请功,并且准备以维州为基地,直捣吐蕃腹地,洗刷前段时间长安被人家占领的耻辱。

可惜的是,他等来的是一道圣旨,俺们大唐仁义之师,你李德裕咋能在和吐蕃停战期间,接受对方将士的投降呢?赶紧地,归还人家的维州城,把那300名兵将交给吐蕃处理。李德裕听了这道圣旨,差点没哭死,不过他当然知道为啥,因为这时候大唐朝廷上的宰相,名字叫牛僧孺,他给唐文宗的奏章里写道:「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今一朝失信,戎丑得词,恐发兵枝梧,骇动京国。」意思就是,抵御外边的强盗,应该信守诺言大义,停战接受了对方的叛将就是失信,要是人家来打我们,那长安城岂不是又危险了?

这一番道貌岸然的言辞背后,其实只是一句话,只要我牛僧孺在这里,你李德裕想建功立业,扬名天下,门儿都没有啊。

李德裕当然不敢不听朝廷的,只好把悉怛谋和那300名士兵还有维州城一并交还给吐蕃,吐蕃人就在维州

()

城头上把他们一一残酷虐杀致死,老婆孩子也都没有放过,挑在枪尖上展示给对面的唐朝军队看,至此之后,吐蕃人再也没有投降大唐的了,这就是著名的吐蕃维州降将事件。

那么,我们说牛僧孺是坏人吗?当然不是,不仅不是坏人,按照儒家标准,他还是一个道德模范,以品德高尚著称,曾经多次拒绝贿赂和宦官的威胁。但在这件事上,他必须打击李德裕,这是他的党派立场决定的,至于说如何说服皇帝,那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他都不需要撒谎,只要把负面影响无限放大就可以了。

这种斗来斗去,最终损伤的,却都是大唐和老百姓的利益,我们说李德裕是什么人,他是唐末少有的宰相之才,清代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上就说,「唐之相臣能大有为者,狄仁杰而外,李德裕一人而已」,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牛李党争」,很长时间不能进入中央决策层,一直在地方转悠。

他先是被牛僧孺一伙儿外放到今天的江浙一带,干得很不错,史书上说,「人乐其政,优诏嘉之」,老百姓满意,皇帝老子也满意,特意下诏嘉奖他。后来又被调到了四川南部,那里的情况和江浙不一样,主要问题是如何抵抗南诏和吐蕃时不时的侵犯,能者全能这句话放到李德裕身上确实是对的,他修建工事,整顿部队,最后居然让他搞得边境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旧唐书》上说,「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悉怛谋来投降的事儿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三、「甘露之变」

《短命的隋朝》第 24 节 牛李的党争 牛李党争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影响了中晚唐社会(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